宋代梯田大規模開發與科技推廣有關。此時許多先進農機具得到了普遍推廣,如龍骨水車、翻車和筒車等。另外,人口增加、南北分治、戰亂頻繁、賦稅繁重也是江南梯田得到大量開發的重要原因。

元明清時期,是古代梯田的成熟時期,其主要標誌,一是出現較係統的梯田理論論述,二是梯田開發範圍進一步擴大。

關於梯田修築技術,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有詳細的描繪,其要點是:先依山的坡度“裁作重蹬”,修成階梯狀的田塊;再“疊石相次包土成田”,修成石梯階,包圍田土,以防水土流失;如果上有水源,便可自流灌溉,種植水稻,若無水源,也可種粟麥。

這是對古代梯田開發經驗進行的總結,在指導梯田開發上起了積極作用。這些梯田修築技術,說明時至元代,我國修建梯田,利用山地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由於梯田既能利用山地,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所以一直是我國利用山地的一種主要方法。經過曆代開發,我國梯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美麗的古梯田。如雲南省紅河哈尼梯田、湖南省紫鵲界梯田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龍脊梯田。

雲南省紅河哈尼梯田,也稱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

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製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

哈尼族以數十代人畢生心力,墾殖了成千上萬梯田,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穀的發育生長和豐收。

湖南省紫鵲界梯田位於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西部山區,它周邊的梯田達1300公頃以上,其地勢之高,規模之大,形態之美,堪稱世界之最。

紫鵲界梯田起源於秦漢,盛於唐宋,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曆史,是當今世界開墾最早的梯田之一。

紫鵲界梯田的形成,發源於人,得益於水。這裏的地下水,屬於基岩裂隙孔隙水類型,哪裏有基岩裂隙,水就從哪裏冒出來,而且越是山高,水越多。所謂“高山有好水”,在這裏完全得到了印證。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脊梯田始建於元代,完工於清初。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

從流水湍急的河穀,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開辟了梯田。垂直高度達五六裏,橫向伸延五六裏,那起伏的、高聳入雲的山,蜿蜒的如同一級級登上藍天的天梯,像天與地之間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

春來,水滿田疇,串串“珠鏈”從山頭直掛山麓;夏至,佳禾吐

翠,排排綠浪從天而瀉入人間;金秋,稻穗沉甸,座座金塔砌入天際;隆冬,雪兆豐年,環環白玉直衝雲端。有趣的是,在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裏,最大的不過一畝,大多數是隻能種一兩行禾的碎田塊。這種景象稱得上是人間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