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再按相同方法在豎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時,吐魯番人民還發明了油燈定向法。油燈定向是依據兩點成線的原理,用兩盞旁邊帶嘴的油燈確定暗渠挖掘的方位,並且能夠保障暗渠的頂部與底部平行。
但是,油燈定位隻能用
於同一個作業點上,不同的作業點又怎樣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時,在豎井的中線上掛上一盞油燈,掏挖者背對油燈,始終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離方向,而渠深則以泉流能淹沒筐沿為標準。
暗渠越深空間越窄,僅容一個人彎腰向前掏挖而行。由於吐魯番的土質為堅硬的鈣質黏性土,加之作業麵又非常狹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條25千米長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樣的艱辛。
由此可見,總長5000千米的吐魯番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長城”,真是當之無愧。
暗渠還有不少好處。由於吐魯番高溫幹燥,蒸發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發,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汙染。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地居民數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因此,吐魯番素有我國“長壽之鄉”的美名。
暗渠流出地麵後,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
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大量蓄積在澇壩,哪裏需要,就送到哪裏。
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大量興建的原因,是和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分不開的。
吐魯番是我國極端幹旱地區之一,年降水量隻有16毫米,而蒸發量可達到3000毫米,可稱得上是我國的“幹極”。但坎兒井是在地下
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魯番雖然酷熱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彙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麵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離僅60千米,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麵坡度平均約1/40,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麵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
吐魯番土質為沙礫和黏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這又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的
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
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
現在,盡管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後來的建設中一直發揮著“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