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後期,派李冰為蜀守,李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他到任以後,就主持修建了這項有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分水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組成,分水魚嘴是在岷江中修築的分水堰,把岷江一分為二。
外江為岷江主流,內江供灌渠用水。寶瓶口是控製內江流量的咽喉,其左為玉壘山,右為離堆,此處岩石堅硬,開鑿困難。
為了開鑿寶瓶口,當時人們采用火燒岩石,再潑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熱脹冷縮中破裂的辦法,將它開挖出來的。
飛沙堰修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起溢洪和排沙卵石的作用。洪水時,內江過量的水從堰頂溢入外江。同時把挾帶的大量河卵石排到外江,減少了灌溉渠道的淤積。
由於都江堰位於扇形的成都衝積平原的最高點,所以自流灌溉的麵積很大,取得了溉田萬頃的效果。成都平原從此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不僅設計合理,而且還有一套合理的管理養護製度,提出了“深淘灘,低作堰”的養護維修辦法。在技術上還發明了竹籠法、榪槎法,在截流上具有就地取材靈活機動易於維修的優點。
這項水利工程一直在發揮其良好的效益。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陂塘蓄水工程一般都在丘陵山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蓄水以備灌溉,同時也起著分洪防洪的作用。曆史上著名的陂塘蓄水工程有安徽省壽縣的芍陂和浙江省紹興鑒湖。
安徽壽縣的芍陂建於春秋時期,是我國最早最大的一項陂塘蓄水工程,為楚國令尹孫叔敖所建。
芍陂是利用這一地區,東、南、西三麵高,北麵低的地勢,以沘水與肥水為水源,而形成的一座人工蓄水庫,庫有5個水門,以便蓄積和灌溉。
全陂周圍60千米,到晉時仍灌溉良田萬餘頃,它在當時對灌溉防洪航運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現在安徽的安豐塘,就是芍陂淤縮後的遺跡。
紹興鑒湖又稱鏡湖,位於浙江省紹興縣境內。東漢時會稽太守馬臻主持修築。
紹興在鑒湖未建成以前,北麵常受錢塘大潮倒灌,南麵也因山水排泄不暢而瀦成無數湖泊。每逢山水盛發或潮汐大漲,這裏常為一片汪洋。
馬臻的措施是在分散的湖泊下緣,修了一條長155千米的長堤,將眾多的山水攔蓄起來,形成一個蓄水湖泊,即鑒湖。這樣一來,就消
除了洪水對這一帶的威脅。
由於鑒湖高於農田,而農田又高於海麵,這就為灌溉和排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農田需水時,就泄湖灌田,雨水多時,就關閉水門,將農田水排入海中。
鑒湖的建成,為這一地區解除積澇和海水倒灌為患創造了條件,並使農田得到了灌溉的保證。鑒湖因此成了長江以南最古老的一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陂渠串聯,也叫長藤結瓜,它是流行於淮河流域的一種水利工程。這種工程,就是利用渠道將大大小小的陂塘串聯起來,把分散的陂塘水源集中起來統一使用,用來提高灌溉的效率。
戰國末年湖北襄陽地區建成的白起渠,是秦將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國鄢城的戰渠。它可以說是最早的陂渠串防工程。該工程壅遏湍水,上設3水門,後又擴建3石門,合為6門,故稱為六門堨。
六門堨的上遊有楚堨,下遊有安眾港、鄧氏陂等。六門堨是一個典型的長藤結瓜型的水利工程。該工程灌溉穰、新野、昆陽三縣5000餘頃農田,是當時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灌區。
圩田是一種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種水利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低窪地區,建造堤岸,阻攔外水,修建良田。
這種水利工程,在太湖地區稱為圩田,在洞庭湖地區稱為堤垸,在珠江三角洲稱為堤圍,也稱基圍。名稱不同,實際上都是同一類型的工程。
太湖圩田建設鼎盛時期是在五代的吳越時期。吳越王錢鏐對於太湖地區的農田水利進行大力修建、改造,經過80多年的努力,使太湖地區變成了一個低田不怕澇,高田不怕旱,旱澇保豐收的富饒地區。這充分反映了吳越時期,太湖地區的水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