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到了距今約1萬年時,先民們學會了磨製和鑽孔技術,並將這些技術用於石器加工上,從而出現了一批外表光滑,有一定形狀的工具。這種工具人們稱之為新石器,以區別於以前的舊石器。
河南省新鄭裴李崗遺址中,出土的距今約8000年的石斧、石鏟、石鐮、石磨盤等農業工具,都磨製得相當光滑,而且有明顯的專用性。
在新石器時期,人們除了磨製石器以外,還使用木器、骨器、蚌器和陶器。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骨耜,就是一種典型的骨製挖土工具。隻是當時使用的工具一般以石器為主,所以人們習慣將這一時期稱之為新石器時期。
銅農具主要使用於商周時代。銅在新石器時期的晚期已經在我國出現,但人們有意識地將紅銅和錫按一定比例冶煉成青銅則是在夏代。將青銅製成農具使用,則是在商、周時期。
在商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的青銅農具已有鍤、鏟、钁、鐮和銍等多種,在鄭州和安陽的商代遺址中還發現有钁範。
《詩經·周頌·臣工》中還有“庤乃錢,鎛奄觀銍艾”的詩句。詩中的錢、鎛是中耕農具,銍是收割農具,字都從金,表示這些農具都是用青銅製造的,這是我國有關金屬農具最早的文字記載。
青銅農具的出現,是我國農具材料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從此金屬農具開始了代替木石農具。
青銅農具比石、木、骨、蚌農具鋒利輕巧,硬度也高,在提高勞動效率,推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方麵,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青銅農具的出現和使用,是商周時期農具明顯進步的重要標誌。
商周時期,青銅被人們視為珍品,奴隸主主要用來做食器、兵器和禮器,而不願用它來製造消耗量很大的農具。此外,由於銅的來源有限,以及青銅製作比較困難等,也決定了青銅不能完全代替石器而一統天下。
鐵農具的運用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
《國浯·齊語》中記載,管仲曾對齊桓公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劚,試諸壤土。”文中的“美金”
是指青銅,當時用以製武器;惡金是指鐵,用以製斤、斧等農具,說明至少在春秋中期,齊國已使用鐵農具。
到戰國時鐵農具的使用已相當普遍。《管子·海王》說:“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反映了鐵農具已為農戶所必備。
據考古發掘,在今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四川、雲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天津等省市,都有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出土,這就說明了鐵農具至戰國時期已日趨普
及。到漢代時,鐵農具已成為我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並大加推廣。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地擴大耕地麵積,開發山林,興建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耕作技術的提高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從這以後,2000多年來,鐵農具便一直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