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使用之後,人們也用鐵質火鐮敲打堅硬的燧石而發生火星,使易燃物著火。這一些都是利用機械能轉換成為熱能,當然是十分費力而且很不方便的。

關於利用凹球麵鏡對日聚集取火,凹球麵鏡在古代被稱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

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用具。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麵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4000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

火的技術了。

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至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麵玻璃鏡。

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

間即可得火。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

理發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

比如古時人們在行軍或打獵時,總是隨身帶有取火器,《禮記》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記載,表明晴天時用金燧取火,陰天時用木燧鑽木取火。陽燧取火是人類利用光學儀器會聚太陽能的一個先驅。

除古籍記載,考古文物也有這方麵證明。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出土一麵直徑7.5厘米的凹麵鏡,背麵有一個高鼻鈕,可以穿繩佩掛。

值得注意的是,和這麵凹麵鏡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個扁圓形的小銅罐,口沿與器蓋兩側有穿孔,用以係繩。這大概是供裝盛艾絨和凹麵鏡配對使用的。這可以說是人類早期利用太陽熱能的專用儀器,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

凹麵鏡取火的具體使用方法,東漢時期經學家許慎的一段話說得比較詳細:

必須在太陽升到相當高度,照度足夠時才能使行;引燃物是幹燥的艾草;所用的凹麵鏡的焦距隻有“寸餘”,聚光能力應當很好;艾草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起先隻是發焦,要用人為方法供給足夠氧氣助燃,才使艾草燃燒發明火。

自戰國以來,還曾有過“以珠取火”之說,可能是利用圓形的透 明體對日聚集取火,它的效能等於凸透鏡聚焦。不過使用一直不太普遍。

我國利用化學藥物引燃較早,南北朝時期,北周就發明的“發燭”。它是以蛻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在南方,發燭則用鬆木或杉木製成。

據元代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上說,這種“發燭”實際上是在鬆木小片的頂部塗上一分來長熔融狀的硫磺。就是利用燃點很低的硫磺,一遇紅火即可燃成明火。

從南北朝時期發明“發燭”開始,就有專門製造作為商品供應,後來各地所用的材料略有不同,也有“發燭”、“粹兒”、“引光奴”、 “火寸”及“取燈”等不同的名稱。

這種東西沿用時間很長,直至19世紀歐洲發明的依靠摩擦直接發火的火柴傳入我國,才逐步地取代了傳統的引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