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方法的原理是:首先把鐵葉魚燒紅,讓鐵魚內部的分子動能增加,從而使分子磁疇從原先的固定狀態變為運動狀態。

其次,鐵魚入水冷卻時必須取南北方向,這時鐵魚就被磁化了。現在分析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樣使魚更加接近地磁場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磁感應。可見在這裏已經意識到地磁傾角的存在。

再次,“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使它迅速冷卻,把分子磁疇的規則排列固定下來,同時也是淬火過程。

最後,指南魚不用時要放在一個鐵製的密閉盒中,以形成閉合磁路,避免失磁,或者順著一定方向放在天然磁石旁邊,繼續磁化。

這種磁化法完全是憑經驗得來的,但是它是磁學和地磁學發展的重要一環,比歐洲用同樣磁化方法早了400多年。

利用地磁場進行人工磁化所得到的磁性還是比較低的,這就限製了這種人工磁體的實用價值。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摩擦傳磁法。這種人造磁體的方法最早見於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沈括《夢溪筆談》說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意思是說,專門研究物理的人用磁石摩擦針鋒,能夠使鐵針帶上磁性。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它的發現與推廣,對於磁體的獲得與應用,首先是指南針的生產、應用,起到重大的作用,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在現代電磁鐵出現以前,幾乎所有的指南針都是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就是在今天這種方法仍然有人使用。

在西方,直至1200年古約特才記載了利用天然磁石摩擦鐵針製作的指南針的方法,比北宋時期沈括的記載晚了一個多世紀。

由於對磁體性質認識的深化和人造磁體的發明,使得磁體的應用成為可能。古代對於磁體的用途是相當廣泛的,除了上述磁指南器 外,磁體也被用到軍事上去。

晉武帝時,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攻陷涼州。晉武帝命名將馬隆為討虜護軍。馬隆受命後,於道路兩旁堆積磁石,吸阻身著鐵鎧的禿發樹機能部眾,使其難以行進。而晉軍均被犀甲,進退自如。馬隆軍轉戰千餘裏,殺禿發樹機能,涼州遂告平定。馬隆以磁石吸阻披甲敵軍是否屬實,當然還要研究,但至少可以當作設計思想來看。

在生產上,磁體被用於製陶、製藥等工藝中,以吸去摻在原料中的鐵屑,保證產品的純淨潔白。

我國是世界上采用磁療治病最早的國家。公元前180年,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口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其中的“五石”是指磁石、雄黃、曾青、丹砂和白磯。

以上史實說明,我國古代在認識和應用磁石方麵,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是走在世界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