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聲學 1.
聲學是研究一切聲音現象、利用聲音或消除聲音的科學。自然界中時刻都發生各種各樣的聲音,可謂無所不有,五花八門。
聲學是我國曆史上最悠久的學科之一。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共振現象和音調的無窮變化時說“此聲學要妙處也”。可見“聲學”在我國曆史上是最早定名的科學名詞之一。
在我國古代,聲學效應早就在實際中加以應用了。從振動與波的概念的形成,到實踐中的“地聽”、樂器製造、聲學建築等,都有許多突出的成就。
對共振與聲波的認識
對於振動和波的概念,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各種各樣的聲波都是由發聲體振動引起的,這種振動通過空氣或其他媒介傳播到人的耳朵,人就聽到了聲音。並在人的頭腦中逐漸加深了對它們的認識。
唐武宗時,當朝太尉李德裕手下有一個樂官名叫廉郊,師從當時的琵琶大師曹鋼,技藝精湛,聽他的演奏如聞仙樂。
在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李太尉帶著廉郊及隨從們,邀約曹鋼帶著琵琶,來到李德裕的平泉別墅湖邊,大家歡聚,賞月彈琴。
廉郊主奏蕤賓調《芰荷》大曲,曹鋼用和聲陪襯。樂曲起伏錯落,高低昂揚。彈奏幾曲以後,音樂會漸進高潮。
太尉與眾人正神往於樂曲勾畫出的音樂意境之中時,湖中傳來陣陣像是魚兒跳出水麵又落下時濺水的聲音。演奏者一聽,就停奏了《芰荷》,改奏其他作品,而湖中聲音消失了,也沒什麼動靜了。
太尉安慰眾位賓客,讓接著彈。於是師徒兩人轉軸撥弦,再次演奏。《芰荷》大曲再起,湖水中又有聲音傳出。師徒兩人想到太尉興致這樣高,便交換一下臉色,沒有停止演奏。
這時,奇怪的事發生了:湖水中傳來的奇特的音響越來越大,好像同琵琶大曲蕤賓調《芰荷》相和。眾人正惶恐之間,一塊長方形的東西夾帶著水聲、風聲從湖中躍出,“哐當”一聲跌落在岸邊。奇怪 的聲音也戛然而止。
正在大家驚魂未定不知所措時,有膽大的隨從已把這件東西送到太尉麵前。太尉一看,“嗬嗬”一笑,對曹鋼、廉郊說:“這是你們的知音啊!”
原來,這是一個沉沒湖中多年的名叫“方響”的打擊樂器中的一
塊,剛好是專奏蕤賓調的那塊。曹鋼說:“太尉高見,這就是聲律相應啊!”在這個有點詭異的故事中,廉郊竟能以美妙的音樂引起湖底沉鐵
共鳴,受振出水,而琵琶大師曹鋼將其解釋為“聲律相應”,恰恰驗
證了聲音共振這個科學道理。其實,古人獲得這些共振知識,是經曆了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當一個物體發聲振動時另一個物體也隨著振動,這種現象叫作共
振。在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關於共振現象的記述。比如《莊子》一書
最早記下了瑟的各弦間發生的共振現象:
一種情況是,在彈宮、角等基音時,置於一室的諸瑟相應的弦也發生振動;另一種情況是,如果調一弦,使它和宮、商、角、徵、羽“五聲”中任何一聲都不相當,彈動它時,另一個瑟上25根弦都動了起來。
後一種現象一般情況下較
難以察覺到,古人能發現這一點,說明他們的觀察是很細致的。 古人不但觀察到了共振現象,還試圖對之加以解釋,這方麵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漢時期思想家董仲舒。他在其《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寫道:
具有相同性質的物體可以相互感應,之所以會鼓宮宮動,鼓商商應,就是由於它們聲調一樣,這是必然現象,沒有任何神奇之處。
董仲舒能正確認識到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打破了籠罩在其上的神秘氣氛,是有貢獻的。兩漢時期,人們對共鳴現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西晉時期文學家張華,他把共鳴現象範圍推廣至樂器之外。據傳當時殿前有一大鍾,有一天鍾忽然無故作響,人們十分驚異,去問張華。張華回答說這是蜀郡有銅山崩塌,所以鍾會響。不久,蜀郡上報,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