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部書的譯出,不僅向我國數學界介紹了西方符號代數、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的基本內容,而且在我國的數學領域中創立起許多新的概念、新的名詞、新的符號。
這些新東西雖然引自於西方原本,但以中文名詞的形式出現卻離不開李善蘭的創造,其中的代數學、係數、根、多項式、方程式、函數、微分、積分、級數、切線、法線、漸近線等,都沿用至今。
這些漢譯數學名詞可以做到顧名思義。李善蘭在解釋“函數”一詞時說,“凡此變數中函彼變數,則此為彼之函數。”這裏,“函”是含有的意思,它與函數概念著重變量之間的關係的意思是十分相近的。許多譯名後來也為日本所采用,並沿用至今。
在《代微積拾級》中附有第一張英漢數學名詞對照表,其中收詞330個,有相當一部分名詞已為現代數學所接受,有些則略有改變,也有些已被淘汰。
除了譯名外,在算式和符號方麵李善蘭也做了許多創造和轉引工作。比如從西文書中引用了×、÷、=等符號。
李善蘭除了與偉烈亞力合譯了《幾何原本》、《代數學》和《代微積拾級》外,還與艾約瑟合譯了《圓錐曲線論》3卷。這4部譯著雖說與當時歐洲數學已有很大差距,但作為高等數學在我國引入還是第一次,它標誌著近代數學已經在我國出現。
就具體數學內容來說,它們包括了虛數概念、多項式理論、方程論、解析幾何、圓錐曲線論、微分學、積分學、級數論等,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本的和初步的,然而,它對我國數學來說卻是嶄新的。有了這個起點,我國數學也就可以逐步走向世界數學之林。
1858年,李善蘭又向墨海書館提議翻譯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舍爾的《天文學綱要》和牛頓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此外又與英國人韋廉臣合譯了林耐的《植物學》8卷。
在1852年至1859年的七八年間,李善蘭譯成著作七八種,共約七八十萬字。其中不僅有他擅長的數學和天文學,還有他所生疏的力學和植物學。
在介紹西學方麵,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善蘭之後,清代末期數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華蘅芳做了積極的翻譯工作。
華蘅芳先與美國瑪高溫合譯了《金石識別》、《地學淺釋》、《防海新論》和《禦風要術》等礦物學、地學、氣象學方麵的書共5種;又與英國人傅蘭雅合譯了《代數術》、《微積溯源》、《決疑數學》、《三角數理》、《三角難題解法》、《算式解法》6種,另有未刊行的譯著4種,進一步介紹近代西方的代數學、三角學、微積分學和概率論。
這些譯著都成為我國學者了解和學習西方數學的主要來源。其中的《決疑數學》具有突出地位,是第一部在我國編譯的概率論專著。
李善蘭在數學研究方麵的成就,主要有尖錐術、垛積術和素數論3項。尖錐術理論主要見於《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對數探源》3部著作,成書年代約1845年,當時解析幾何與微積分學尚未傳入我國。
李善蘭的著作將近代數學思想運用於解決我國傳統課題之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李善蘭創立的“尖錐”概念,是一種處理代數問題的幾何模型,他對“尖錐曲線”的描述實質上相當於給出了直線、拋物線、立方拋物線等方程。
他創造的“尖錐求積術”,相當於冪函數的定積分公式和逐項積分法則。他用“分離元數法”獨立地得出了二項式平方根的冪級數展開式結合“尖錐求積術”,得到了圓周率的無窮級數表達式。
垛積術理論主要見於《垛積比類》,這是有關高階等差級數的著作,是早期組合論的傑作。李善蘭從研究我國傳統的垛積問題入手,獲得了一些相當於現代組合數學中的成果,創立了馳名中外的“李善蘭恒等式”。
素數論主要見於《考數根法》,這是我國素數論方麵最早的著作。在判別一個自然數是否為素數時,李善蘭證明了著名的費馬素數定理,並指出了它的逆定理不真。
李善蘭是繼梅文鼎之後清代數學史上的又一傑出代表。李善蘭還是一位翻譯家,他一生翻譯西方科技書籍甚多,將近代科學最主要的幾門知識從天文學到植物細胞學的最新成果介紹傳入我國,對促進近代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