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曆史 1.

數學是我國古代科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發展源遠流長,成就輝煌。根據它本身的特點,可分為這樣幾個時期:先秦萌芽和漢唐奠基時期、古典數學理論體係建立的時期、古典數學發展的高峰時期和中西方數學的融合時期。

我國古代數學具有特殊的形式和思想內容。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研究建立算法與提高計算技術,而且寓理於算,理論高度概括。同時,數學教育總是被打上哲學與古代學術思想的烙印,故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濃厚的人文色彩。

數學的萌芽與奠基

我國古代數學發軔於原始公社末期,當時私有製和貨物交換產生以後,數與形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已開始用文字符號取代結繩記事了。

春秋戰國時期,籌算記數法已使用十進位值製,人們已諳熟九九乘法表、整數四則運算,並使用了分數。西漢時期《九章算術》的出現,為我國古代數學體係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春秋時期,有一個宋國人,在路上行走時撿到了一個別人遺失的契據,拿回家收藏了起來。他私下裏數了數那契據上的齒,然後高興地告訴鄰居說:“我發財的日子就要來到了!”

契據上的齒就是木刻上的缺口或刻痕,表示契據所代表的實物的價值。

當人類沒有發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時,常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來記錄數字、事件或傳遞信息,統稱為“刻木記事”。

我國少數民族曾經使用刻木記事的,有獨龍族、傈僳族、佤族、景頗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珞巴族等民族。

如佤族用木刻計算日子和賬目;苗族用木刻記錄歌詞;景頗族用木刻記錄下村寨之間的糾紛;哈尼族用木刻作為借貸、離婚、典當土地的契約;獨龍族用遞送木刻傳達通知等。凡是通知性木刻,其上還常附上雞毛、火炭、辣子等表意物件,用以強調事情的緊迫性。

其實,早在《列子·說符》記載的故事之前,我們的先民在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漫長曆程中,逐漸認識了數與形的概念。

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大多為圓形或其他規則形狀,陶器上有各種幾何圖案,通常還有3個著地點,都是幾何知識的萌芽。說明人們從辨別事物的多寡中逐漸認識了數,並創造了記數的符號。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13個記數單字,最大的數是“三萬”,最小的是“一”。一、十、百、千、萬,各有專名。其中已經蘊含有十進位值製的萌芽。

傳說大禹治水時,便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丈量大地。因此,我們可以說,“規”、“矩”、“準”、“繩”是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數學工具。

人們丈量土地麵積,測算山高穀深,計算產量多少,粟米交換,製定曆法,都需要數學知識。在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中,記載了西周商高和周公答問之間涉及的勾股定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