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
1914年 亨利·福特的生產線每1小時33分鍾即可生成一輛T型車。
1919年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在魏瑪建立國立建築設計院(Bauhaus)。
1919年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國家、政府和經濟》(Nation, State, and Economy)在維也納出版。
1920年 大多數美國人在城市生活。
1920年 美國的選舉權擴展到女性。
1921年 約翰·凱恩斯發表《概率論》。
1921年 弗蘭克·奈特發表《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
1922年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提出現代城市計劃。
1922年 馬克斯·韋伯出版《經濟與社會》(Economy and Society)一書。
1922年 米塞斯出版《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學分析》(Socialism: 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1923年 查爾斯·皮爾斯(C. S. Peirce)出版《機會、愛和邏輯:哲學散文集》(Chance, Love, and Logic:Philosophical Essays)。
1927年 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表《量子理論運動學和力學的直觀內容》(über den anschaulichen Inhalt der quantentheoretischen Kinematik und Mechanik),首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
1927年 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問世。
1930年 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滿》在德國出版。
1930年 法恩斯沃斯(P. T. Farnsworth)注冊電視專利,但由於“二戰”,電視直到1948年才在美國普及。
1931年 弗利茲·朗(Fritz Lang)導演的電影《可詛咒的人》(M)發行。
1933年 喬治·巴蘭欽和林肯·科斯特恩(Lincoln Kirstein)組建紐約市芭蕾舞團。
1935年 弗蘭克·賴特(Frank Wright)完成“流水別墅”(Fallingwater)。
1935–38年 希區柯克的《三十九級台階》(The 39 Steps)和《貴婦失蹤案》(The Lady Vanishes)顯示我們對世界知之甚少。
1935年 哈耶克主編的《集體主義經濟計劃》(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在倫敦出版。
1935年 奧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發表《完美預見與經濟均衡》(VolkommeneVoraussicht und Wirtschaftliches Gleichgewicht)。
1936年 凱恩斯出版《通論》。
1937年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對生產線進行嘲諷。
1938年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惡心》(Nausea)在巴黎出版。
1939年 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出版小說《長眠不醒》(The Big Sleep)。
1940年代 羅伯特·莫頓引入法律的意外後果和潛在功能的概念。
1940年 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在1906年創作的《未被回答的問題》(The Unanswered Question)首演。
現代後期,約1941年至今
1944年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在倫敦出版。
1945年 卡爾·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在倫敦出版。
1951年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完成範斯沃斯住宅。
1953年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出版《等待戈多》,用超現實手法描寫現代生活的焦慮。
1955年 曾開過運輸公司的馬爾康·馬克林(Malcom McLean)與工程師凱斯·坦特林格(Keith Tantlinger)合作,設計了現代化的轉運集裝箱,並把設計專利交給整個運輸產業。
1957年 卡爾·波普爾的《曆史決定論的貧困》(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在倫敦出版。
1958年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出版其名著《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
1960年代 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舞台劇《微痛》(A Slight Ache)描寫我們對周圍的社會知之甚少。
1961年 哈耶克發表《依賴效應的臆斷》(The Non-Sequitur of the Dependence Effect)。
1961年 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在紐約出版。
1966年 湯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戲劇《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之死》(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描寫每個人都受到自己立場的限製。
1968年 哈耶克發表論文《作為一種發現程序的競爭》(Competition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
1969年 簡·雅各布斯的《城市經濟》(The Economy of Cities)出版。
1970年 論文集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Theory出版,背景為埃德蒙·費爾普斯組織的一場學術會議,把工資和價格預期引入就業水平的決定中。
1989年 托馬斯·內格爾出版《本然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
1991年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發表《現代的誕生》。
1992年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達成互聯協議之後,網景公司(Netscape)的上市掀起了互聯網廣泛應用的浪潮。
2006年 埃德蒙·費爾普斯在諾貝爾獎獲獎儀式上發表關於理解經濟活力的演講。
2006年 在一次研討會上,埃德蒙·費爾普斯的報告指出各國的經濟價值觀對生產率和就業水平有很大影響。
2007年 羅曼·弗雷德曼(Roman Frydman)和邁克爾·戈德堡格(Michael Goldberg)發表《不完善知識經濟學》(Imperfect Knowledge Economics)。
2008年 阿瑪爾·畢海德出版《冒險經濟》。
2009年 馬克·泰勒(Mark C. Taylor)出版《生死思索》(Field Notes from Elsewhere),反映現代生活。
2011年 馬丁·塞利格曼出版《繁榮:對快樂和福利的新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