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專著 1.
在浩如煙海的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科技專著所占比例雖然不大,但記載著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堪稱一朵奇葩。
我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而古代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是古代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的專著包括古代醫學著作、曆代天文曆法專著、曆代農學專著、曆代地理專著和工藝科技專著等,其所記載的我國古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性,極大推動了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
關注健康的曆代醫學著作
在神話時代的神農氏時期,當時的人們沒有多少東西可吃,靠捋
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
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症下藥,隻能遭受病痛的折
磨。神農氏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嚐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神農氏為療救民疾,他尊當時名震天下的醫生岐伯為老師,稱其為“天師”,他們經常在一起研討醫學問題,後來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這是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後人也稱之為“岐黃之術”。——這就是傳說中《黃帝內經》的由來。實際上,這部醫學經典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許
多醫學家長期積累的成果,它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黃帝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柩》。
《黃帝內經》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全麵而係統地論述了人體生理學、病理學、病因學、診斷學等,介紹了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310種病候,以及對這些疾病應采取的湯液、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
《黃帝內經》還提出了用解剖方法探求病理的主張,並強調以防病為主的醫療思想。已經不是消極的治病,而是積極地注意身體保健和疾病的預防了。
《黃帝內經》是一部包括豐富的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的古典醫學著作,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發展的成就,在我國醫學史上和世界醫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黃帝內經》為祖國醫學的學術理論體 係奠定了廣泛的基礎,對促進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秦漢時期,由於內外交通日益發達,“絲綢之路”開通,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南海等邊遠地區以及東南亞等地的藥材源源不斷
輸入內地,並逐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大大豐富了當時人們的藥物學知識。
秦漢以來,藥物學知識又有了新的積累和發展。西漢初期曾流行過藥物學專著,《史記·倉公傳》提到的古代醫藥書中就有《藥論》,還有傳說的《子儀本草》。
用藥經驗的積累,以及藥物學知識的日益豐富,需要專人進行整理和研究。因此,西漢朝廷就已開始召集專人整理、研究和傳授本草學。加之秦漢時臨證醫學的迅速發展,對藥物學也要求相應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了《神農本草經》一書。
《神農本草經》全書3卷,共收載藥物365種,采用上品、中品、下品分類法,以補養無毒藥120種為上品,以遏病補虛、有毒或無毒的120種為中品,以除邪多毒藥125種為下品,這是我國藥物學最早、最原始的藥物分類法。
《神農本草經》在藥物理論方麵,概括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陰陽配合等理論,並且明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原則,使藥物性能與病機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完善了中醫學 的治療理論。對藥物功效、主治、用法、服法都有一定論述,很便於臨床應用。
《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配伍宜忌的觀點。所載主治病症約170餘種,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患。另外,還注意到藥物的產地、采集時間、炮製、質量優劣和真偽鑒別等。
《神農本草經》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而所反映出的當時我國醫學通過大量實踐積累起來的對藥物的認識,是很了不起的。《神農本草經》對秦漢以前零散的藥物知識進行了第一次係統的總結,曆來被尊為藥物學的經典著作,並被注釋發揮。
與《神農本草經》同時產生的還有張仲景的《難經》。張仲景於150年正月十八日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張仲景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