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說 1.
曆史人物傳說,是以曆代社會生活中實有其人的著名人物為中心,通過藝術加工、幻想、虛構等手法,敘述他們的行為、事跡或遭遇等的傳說。這些傳說在表現曆史事實的同時,也注重刻畫曆史人物,並且在傳說中反映的是集體性的群眾英雄。
曆史人物傳說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他們的事跡和遭遇,也表達了人民群眾的評價和願望。是我們研究曆史的重要素材,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李冰智鬥江神建都江堰
戰國時期,蜀地的岷江年年都發生水患,那裏的人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鬥爭,但一直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人們一直都生活得非常痛苦。
後來,秦國吞並了蜀國,秦國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的基地,決定徹底治理蜀地的岷江水患。於是,秦昭襄王便任命很有治水才能的李冰到蜀郡去擔任郡守,主持治理那裏的水患。
李冰到蜀郡後,親自查看當
地的災情,他發現,發源於成都
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穀深,水流湍急。而從岷江上遊挾帶來的大量泥沙淤積在這裏,抬高了河床,加劇了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麵,有一座玉壘山,阻礙了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
李冰經過實地查看後,發現原來確定的引水渠選址不合理,就廢除了原來的計劃,把引水口上移到了成都平原衝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道網。他新規劃的引水渠,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李冰采用江心拋石築堰的方法失敗後,就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一些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這樣就戰勝了湍急的江水,終於築成了分水大堤。據後來唐代作家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縣圖誌》記載:
犍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裏,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
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築,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以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分水大堤前端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魚嘴是在寶瓶口上遊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據《華陽國誌》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起到了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以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
這樣,當內江水位過高時,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就能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旋渦作用,就有效地衝走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
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約占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
接著,李冰又帶領人們開鑿寶瓶口。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成為了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了一道自動調節的水門,對內江渠係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寶瓶口一帶的岩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衝擊下,都沒有被衝毀,有效地控製了岷江水流。清代詩人宋樹森所作《伏龍觀觀漲》一詩雲:
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
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後,又開兩渠,一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另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江。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網。
在以後的幾年裏,李冰又帶領蜀中百姓,在灌縣南麵的玉壘山下一帶,修建了分水魚嘴、金剛堤、平水槽等多處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後來統稱為都江堰。
李冰修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從根本上治住了水患,還變患為福,灌溉良田萬頃,澤被世世代代的蜀中人們。從此,蜀郡沃野千裏,富饒豐足,被稱為“天府之國”。李冰也因此被後人尊稱為“川祖”,受到世代蜀人的愛戴和敬仰。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不僅在我國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輝一頁。它悠久的曆史舉世聞名,它設計之完備令人驚歎。我國古代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唯獨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一直都在發揮著防洪灌溉和運輸等多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