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扇子的產生及其沿革(1 / 2)

古代扇子的產生及其沿革

很早以前的堯舜時期,首領舜為了尋找賢明的人幫助他治理國家,就令人製作了一把五明扇,表明自己招賢納士的主張。

這個想法有點奇怪,但卻符合當時的情況。舜作五明扇是取五明扇中央四方皆開明之意。

這個說法並不是杜撰,而是有著史料根據的。後來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載了這件事: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魏,晉非皇帝不得用。

此外,後來明代羅頎的《物原》也載有“舜時造扇”的說法。

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中,把扇子的起源追溯得更早,裏麵是這樣記載的:“黃帝內傳有五明扇,天子用雉尾扇,即掌扇也。舜廣開視聽以求賢人作五明扇。‘古者扇’,皆編次雉羽或尾為之,故於文從羽。”

五明扇就是平扇,是一種不能開合折疊、形狀保持平麵而不能變化的扇子。五明扇古稱為“箑”,形狀如“闔”,即長柄扇,通常由他人持之,立張擁身,可見五明扇是很大的。

後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箑,箑莆,瑞草也,堯時 生於庖廚,扇暑而涼。”這個解釋道出了扇子的製作材料和功用,製作材料是一種草,功用是“扇暑而涼”。

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國勞動人民就用竹子編製工具、器物,用竹子編製竹扇自然也是情理之事。由此可以加以判斷,在黃帝、虞舜時代,有了扇子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扇子的演變,主要是在形製和質地上進行變革的。而這種變革,是建立在當時手工業經濟發展和人們審美意識變化基礎之上的。

先秦時期的扇子,多用集羽或竹葦編製而成,其形如鵲翅或門扇。扇子的得名,按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扇的本義是門扇,因為“扇”字從“戶”;但“扇”字的另一偏旁是“羽”,由此看來,扇的本義可能不是門扇,而是扇動。鳥和昆蟲飛行時都得扇動翅膀,所以“扇”字從“羽”。

至於門扇稱“扇”,那是因為先秦時期流行一種門扇形的扇子, 如戰國時期的短柄竹扇,這種扇與門扇類似,故門扇也稱為“扇”。

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昭王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

當時一共製成4把羽扇,還給每把扇子各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遊飄”、“條翮”、“兮光”、“仄影”,由兩個宮女侍立王側,更換搖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

晉陸機在《羽扇賦》中說:

昔楚襄王會於章台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麈尾而笑。

這也說明了那時的扇子由鳥

的羽毛製成。

先秦典籍《管子·四時篇》中說: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說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鬥笠,這是因為不希望人為地幹擾“盛陽之氣”。

《六韜》卷二《勵軍》中也有將領“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的說法。這都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扇子就已經有了“扇”的名稱。

扇子的圖像在圖畫中也有所反映,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畫著一個奴隸手執長柄扇,圖像中主人似在飲酒,背後的奴隸手執長柄扇正在為主人扇風取涼。

戰國時期,扇子也被稱之為“便麵”,因為用這種扇子來障麵,則顯得更方便,故道“便麵”,亦稱“屏麵”。

戰國時有一種“便麵”是一種短柄竹扇,扇長40.8厘米,扇麵略呈梯形,用極細薄的紅、黑

兩色篾片編織成矩形紋,靠近柄的一側有兩個長方形孔,周邊夾以較厚的竹片,文飾十分規整,是一種技藝很高的竹編製品。

這種“便麵”竹扇從戰國晚期直至漢代,一直通行於當時的社會,上至帝王納涼,下至奴仆烤肉、灶戶熬鹽,都使用它。

有一把西漢時的長柄扇,扇長1.76米左右,木製柄,扇麵用篾絲編織而成,扇麵四周用布包邊。這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同時也象征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又稱障扇或掌扇。《小爾雅·廣服》載:“大扇謂之翣。”

用翣的多少,同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密切的關係,通常是“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意思是帝王儀仗用8把翣,諸侯用6把翣,大夫用4把翣,士人用兩把翣。

西漢時期,出現了用絲織細絹製作的扇子,這種扇子名為“紈扇”又稱“絹扇”,又由於其形狀“團圓如明月”,故而又稱“團扇”。漢代是團扇與單門扇並行的時期。

漢成帝劉驁在位時,有一個姓班的女子,容貌美麗、多才多藝,擅長寫詩作文,她被選入宮中後,備受漢成帝寵愛,被封為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