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該自暴自棄下去嗎?一味地逃避、憤懣又有何用?不能居廟堂之高治國安民,到了鄉野我是否就再無用武之地?處江湖之遠,我能為鄉民做些什麼?還有,執著也是一把枷鎖,何不放下,順其自然,融入這如詩如畫的水鄉,融入煙火氣的尋常生活,盡己所能,為水鄉百姓實實在在地做點事……
夤夜,研墨,鋪紙,李仕修就著鬆光,提筆寫下兩行字: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筆墨未幹,李仕修吹熄火光,走進睡房。
房裏亮著燈。阿嬌在夢裏發著囈語,清荷嬌媚的容顏在燈影裏晃動。
多麼美好的水鄉之夜啊。
清荷醒了,眼睛亮亮的,輕聲說,阿嬌怕黑。
清荷。李仕修喚一聲,身體靠了過去。
第二天一早,李仕修推開了梁伯的門,說,我要在村裏建一座橋,一座堅固的石橋。
梁伯說,好,這方圓幾十裏還沒有一座石橋呢。
李仕修捧出了銀兩,說,我要找最好的工匠,我要用最好的石料,我要建一座最堅固的石橋。
梁伯說,好,好。
橋就建在阿嬌落水處。那裏原來是獨木橋,失足事故多發地。
石橋建了將近一年。落成這天,正是龍舟競渡五月節,鑼鼓喧天,萬頭攢動。
吉時已到,爆竹脆響,紅綢掀開,“明遠橋”三字,熠熠生輝。
正是“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中的“明遠”。
咦,橋上還有石獅子,一,二,三……爸爸,我數不過來。小女撒嬌。
嗯,一共28隻。李仕修一臉慈愛。
為什麼是28隻啊?
因為天上有28星宿啊。李仕修望了望湛藍的天,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生了,生了!梁伯的兒子阿貴嚷嚷著擠過來,衝李仕修喊。
生了?李仕修張大了嘴巴。
生了!接生婆說,生了個茨菇椗。
啊!我有兒子了,我有兒子了!李仕修抱起阿嬌,恨不得飛起來。
往後的十年間,逢簡的石橋紛紛矗立:明遠橋、巨濟橋、青雲橋、青江橋……它們都是李仕修捐資建立的,而每座橋建成,李家都添一丁。
李氏家族自此在逢簡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而李仕修捐建的五座橋,一直澤被後人。
將近800年過去,明遠橋仍在,橋欄望柱上的石獅,依然仰頭望天。
逢簡水鄉人在明遠橋上走了800年,他們誰還記得當年的朝廷大官、王侯將相?而水鄉的這些橋,還有建這些橋的李仕修,800年來被代代相傳,有口皆碑。
不遠處,高翔坊一座“三界廟”肅穆而立,廟門對聯是:青雲紫氣通三界,錦水恩波沛五橋。
(本文發表於《黃河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