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薈萃——四大古塔2(1 / 3)

古塔薈萃——四大古塔2

工匠受仙人點化建成飛虹塔

相傳,古天竺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叫阿育王,他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並勤奮好學,熟讀三藏,他決心普救天下生靈。

於是,阿育王取出了以前國王所埋的七處舍利,在全世界建舍利塔84000座,我國建了十九座,廣勝寺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建在山西洪洞縣霍山上,因此在當時叫霍山南塔,人們也稱這個地方為阿育王塔院。

霍山上的阿育王塔院,一建起來就很紅火。香火旺盛,寺僧眾多。大約在東漢年間,一位從洛陽白馬寺出遊的老僧來到了塔院,看到僧人們在參佛活動時,全部擁擠在佛塔之下,感到傷心而又好笑。

於是,他以一位來自大寺院“大法師”的身份,向眾佛教徒傳述了《俱舍論》。

阿育王塔院的大小僧人,非常尊重這位遠處來的和尚,請他久留塔院。這位洛陽僧人也更加自信,他憑著自己對佛的虔誠和超人的記憶,很快將外地一些寺廟的三身佛和三世佛的塑像在塔院北頭堆塑而成。

並為三尊巨佛蓋一大殿,殿內外粉飾一新,金碧輝煌。塔院僧人無不喜上眉梢,笑逐顏開。從此寺內香火聞名遐邇。

這座殿就是上寺後大殿的前身。後來塔院僧人為了不忘洛陽僧人傳播《俱舍論》的功德,寺僧根據殿內報身佛“盧舍那”和法身佛“毗盧遮那的名字,連同《俱舍論》經書名字,改阿育王塔院為“俱盧舍寺”。

不知又過了多少時候,俱盧舍寺年久失修,就崩潰了,寺院香客也逐日稀少。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又盛行起來。

563年,有位名叫正覺的和尚路過此地,他見霍山南端金光閃閃,紫氣紅繞,想這裏雖非仙山瓊閣,但已見異端,肯定不是一般的地方。於是他就徑直朝霍山走來,經過他細細打聽,才知道這裏早有過一座舍利寶塔。

這地方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果真是個出家人的幽靜之所。當天晚上正覺和尚就邀請當地的和尚,一起做功德場,虔誠拜禱。

就這樣,到了第四十九天子夜時分,隻聽見半空一聲巨響,就降下了40多粒色彩變幻的東西來,正覺說這是天帝所賜的舍利子,要他在這裏行善積德,修塔建寺。

第二天,正覺和尚就和當地和尚破土動工,重建舍利寶塔,直到唐代皇帝唐肅宗在位時,才將這座舍利寶塔建成。

到了769年,汾陽王郭子儀發現寶塔出現了嚴重的裂痕,於是奏請皇帝重修塔院,重修後改名“廣勝寺”。

“廣勝寺有個琉璃塔,離天隻有丈七八。”據說這座塔過去高得很,塔身金碧輝煌,巍峨壯麗,是全世界第一座完美的琉璃塔。這也有一段美妙的傳說呢!

據說早在1515年,這座塔便開始修建了。所用的磚、瓦、灰、石和木料等,都要從山下運到海拔730米的霍山山頂的。

那時候隻有幾條崎嶇的羊腸小道,運輸極端困難。雖然有幾百人的運輸隊伍,但停工待料的事情還是經常發生。

後來,山上來了一位白發老人,每天早晨在山梁上大聲一呼:“上……工……了!”

附近各村的老百姓加上牲畜、雞、豬和羊就一齊出動,輪番往山上運送原料,就是在遠離廣勝寺幾十裏外的村莊,那裏的牛馬雖然都拴在自己的槽頭上,但也都汗水淋淋,就像實際參加馱運一樣。當時有一首歌謠:

廣勝寺有個白發仙,

能叫六畜上了山,

雞背瓦,羊馱磚,

牛馬在圈也出汗。

由於運輸隊伍逐漸擴大,不久便把全部材料備齊了。當塔建到第三層以後,腳手架越造越高,施工速度越來越慢,匠人們都很著急,停工吧,不好向寺院長老交代,再幹吧,又不會騰雲駕霧。

正在匠人們進退兩難之際,那位白發老人又來到工地,仰天長歎欲言而又不語。

匠人們知道他神通廣大,便紛紛圍攏上去,向他求主意,老人說道:“我這麼大年紀,已半截入土,半截入土啊!你們自己想辦法去吧!”說罷,就飄然而去。

有些人尾隨在老人的後麵,見老人站在懸崖的石洞口,朝著塔點頭微笑,轉身入洞,再也不出來了。

老人走了以後,一個匠人將老人的話細細琢磨了一番,漸漸明白了“半截入土”的含意。於是招呼大家向塔的四周堆土,建一層便堆一層土,這樣,施工便方便多了。

隨著塔高一丈,土就增十尺,終於將塔全部修成,最後匠人們把土刨去,一座宏偉壯觀的寶塔,便屹立於大地之上。由於它全身用紅,黃、橙、綠、青、蘭、紫七色琉璃砌成,在陽光的折射下,散發出彩虹般的光暈,於是人們給它起了個優美名字,“飛虹塔”。

飛虹塔平麵八邊形,是有13簷的樓閣式佛塔,全高47米多。除底層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簷,簷下有鬥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和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刻製精巧,彩繪鮮麗。

飛虹塔的內部構造也別具一格,正中是一尊高達5米左右的釋迦牟尼銅像,四周用琉璃構件組合成了美麗的勾欄、樓閣、盤龍和人物。

飛虹塔頂部還有絢爛多姿的藻井,整個布局宛若西天勝境,曲曲折折的雲梯可以一直攀緣到寶塔的10層。

1695年,飛虹塔不遠的臨汾盆地發生八級地震,而此塔卻安然無恙。

古往今來,讚美廣勝寺和飛虹塔的名詩數不勝數。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率兵在廣勝寺附近打過一次大勝仗,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首讚美塔院的傑作:

鶴立蛇行勢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龍蟠梵質層峰峭,

鳳展翎儀已卷收。

正覺應同真聖道,

邪魔交閉絕蹤由。

儒門弟子應難識,

穿耳胡僧笑點頭。

從這首詩能夠感受到唐代初年廣勝寺的香火極為鼎盛,而且裏麵還駐有戴著耳環的胡僧,笑容可掬地站在門口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