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苑奇葩 —— 四大寺塔2
同台建五塔的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位於古都北京海澱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的真覺寺內。因為它的建造形式是在一個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是我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真覺寺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清朝因避雍正帝胤禛的諱,改名為大正覺寺。20世紀初,真覺寺被毀。金剛寶座塔建於1473年,是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的形式而建造的。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建築形式淵源於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但是,它和印度金剛寶座塔相比較,卻有著很大的區別。
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剛寶座比較矮小,坐落在上麵的五座塔中,中間的一座塔的塔身特別高大,而周圍的四座塔的塔身卻顯得很矮小。
而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卻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造型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傳統建築特點,進行了發展。
金剛寶座塔的整體規模比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規模小,但塔的金剛寶座部分卻加高了,寶座上的五座塔在高度上相差不大,隻是中間的一座塔稍微高了一些,使五座塔的大小比例協調了。
這五座塔都是采用了唐代密簷式石塔的造型風格,並在塔台的出入口處,建築了一座可遮風避雨的罩亭,使罩亭與五座塔自然的融為一體,不但沒有破壞整座金剛寶座塔的建築藝術風格,反而使它更具神韻,更加富有我國古建築的特色。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我國古代建築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的傑作,是北京奇特的古代建築之一。
真覺寺塔內部用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塔的下部是一層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式的石台基,台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紋飾,台基上麵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分為五層,每層都建有挑出的石製短簷,簷頭刻出筒瓦、勾頭、滴水及椽子,短簷之下周匝全是佛龕。
每個佛龕內都雕有一尊坐佛,佛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柱頭並雕出鬥拱以承托短簷。寶座的南北兩麵正中各開券門一座,直通塔室。
拱門券麵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麵券門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銘刻的石匾額。
從南麵券門進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麵各有佛龕一座,龕內原有的佛像已經不存在。在塔室的東西兩側,各有44級石階梯,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上的罩亭內。
罩亭是琉璃磚仿木結構,亭的南北也各開一座券門,通向寶座頂部的台麵,台麵四周都有石護欄圍繞。
玻璃罩亭北麵是五座密簷式小石塔。小塔呈方形,中間一塔較高,有13層簷,頂部是銅製的覆缽式塔形的刹,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
四周的小塔較中央的塔身稍低,簷11層,塔刹為石製。五座小塔的雕刻也集中在塔簷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如同寶座。唯有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麵正中,刻有一雙佛足,表示佛的足跡走遍天下。
整座寺塔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這就是金剛寶座。寶座南北長18米多,東西寬15多,高7米多,總高17米,分為6層,最下一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收進半米。
每層塔的四壁都挑短簷,共五層,短簷下四周均雕有密集排列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刻有一尊坐佛。塔座的南北正中有一券門,正門上有“敕建金剛寶座塔”的匾額。
塔的內部是回廊式塔室,內有44級石階,盤旋而上通往頂部平台。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簷的琉璃罩亭,裏麵就是階梯的出口,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誌“蟠龍藻井”。
寶座頂上的平台建有分別為四小一大共五座石塔。用青石砌成方形密簷式小塔,都是由上千塊鑿刻好的石塊拚裝築成。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五塔所象征的佛稱“五方佛”,五塔下麵都有須彌座,簷下四周刻有佛龕及佛像,相傳五尊金剛界金佛分別埋在五座石塔下。
五塔四周繞以石欄杆。五座塔的頂上也都有小型覆缽式塔刹,由仰連、相輪、華蓋、寶珠等組成,中間大塔的塔刹是銅製,其他四座小塔的塔刹是石質。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塔座上遍飾雕刻,內容多數都是以佛教題材為主。
金剛寶座塔建在了一座四方形的石台上。寶座為四方形,最下麵是圭腳,在圭腳的上麵是一層大型須彌座。在須彌座的束腰處,雕刻有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獅子、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還雕有法輪、降魔金剛寶杵、瓶、牌和佛教八寶等高浮雕圖案。其中的獅、象、馬、孔雀及大鵬金翅鳥,分別是五佛的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