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大道觀——萬壽八仙宮(1 / 3)

西安最大道觀——萬壽八仙宮

萬壽八仙宮,又名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觀院,位於西安市東關長樂坊北火巷12號,始建於宋,係唐興慶宮局部故址。

萬壽八仙宮是道教全真派十方叢林,八仙宮以其美麗動人的“八仙”傳說而享譽海內外,被視為道教仙跡勝地,是西安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觀。

宋代時為祭祀道仙而建庵

據撰刻於1668年、重修於 1819年的《鹹寧縣誌》和撰刻於1779年的《西安府誌》碑刻記載 :

八仙庵在長樂坊,宋時有鄭生見八仙於此,初建庵。

另有1832年撰刻的《八仙庵十方叢林碑記》記載∶

如八仙庵,自宋迄今,開成叢林……

史料表明:八仙庵始建於宋朝,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了。後據對唐代遺存石柱礎的考古認證,八仙庵所在位置就是唐代興慶宮的局部舊址。這裏所說的八仙庵,便是西安的萬壽八仙宮。

在現存的八仙宮山門外,大牌樓前立有“長安灑肆”石碑一座,上刻:

呂純陽先生遇漢鍾離先生成道處。

據我國古代誌怪小說集《神仙傳》記載:

呂祖初遇鍾離權於長安灑肆、鍾離權為灑肆寄兒執炊,呂祖忽困倦枕案假寐,夢舉進士,旋署名台諫,含翰苑,富貴榮華,兒孫簪笏,獨相四十年。忽被重罪,籍沒家資,流放嶺南,孑然一身,方發浩歎,恍然夢覺。

鍾離在旁微吟日:“黃粱優未熟,一夢到華胥。”

呂驚問,鍾離曰:“五十年問一頃耳!人世亦大夢也。”

呂祖感悟,拜求度世。別後,鍾離權遂以十試其心。傳後人在此立祠,以示紀念。

這是關於八仙庵來曆的一種說法之一。另有宋時相傳,此處地下常聞隱隱雷鳴之聲,於是就建了雷神廟來鎮它。

另有傳說:宋末有個叫鄭生的人在雷神廟歇息時,忽然遇到八仙在此聚宴。於是,民間便有了鄭生在此遇“八仙”的傳說。後來,這傳說還被載入了《鹹寧縣誌》:

宋代有鄭生見八仙顯化於此,因建庵祀之。

又據八仙庵石碑記載,原先這裏有座“雷神廟”,八仙流浪來這裏,他們手捉飛來蟑螂食之,去後留下遍地栗殼,被視為遊戲人間,遂建八仙庵廟祭祀。

元代時,浮雲山聖壽萬年宮道士趙道一修撰《曆代真仙體道通鑒》說,“呂岩於唐會昌時在此遇鍾離權為黃粱一夢所悟遂入道”,更是成為了“八仙”故事的淵源。

曆代有關八仙的說法,可謂是眾說紛紜。但在八仙庵裏,八仙為道教傳說中的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八位神仙。

鐵拐李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資曆最深者,見諸於文獻則較晚。相傳姓李名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神遊時因其身誤為徒弟火化,遊魂無所依規歸,乃附一餓死者的屍身而起。蓬頭垢麵,坦腹跛足,脅夾鐵拐,故名鐵拐李。亦稱“李鐵拐”。

漢鍾離本名鍾離權。相傳,他受鐵拐李的點化而學道成仙,後又度呂洞賓。他開創鍾呂金丹派,道教尊其為北宗道教的“正陽祖師”,全真道始創人王重陽所著全真道五祖七真的專門傳記《金蓮正宗記》列其為“北五祖”之一。

張果老是唐代人。有關他的記載最早為唐代進士鄭處誨撰寫的《明皇雜錄》。後新舊《唐書》均有《張果傳》。這些書中記載他喜歡倒騎驢。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相傳她住雲母溪,食雲母粉成仙,行走如飛,日往來山中采集奉母。後武則天召她進宮,她中途化仙騰空而去。另有傳說,她是呂洞賓所度的趙仙姑,因手持荷花得名何仙姑。

藍采和有關的傳說,最早見於南唐沈汾所著的《續仙傳》。傳說,他常衣破藍衫,一腳著靴,一腳踝足而行。夏則衫內加絮,冬則臥於雪中,氣出如蒸。乞討時,手執木板,邊走邊歌。討到錢後,他要麼分給窮人,要麼去買酒喝。

呂洞賓又名呂純陽,是唐末五代初的著名道士,自稱回道人、呂祖或純陽祖師,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

傳說他曾兩舉進士不第,遇鍾離權度化得道。他的故事最早流行於北宋嶽州一帶,描寫他的小說、戲曲很多。

韓湘子是道教八仙之一。據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筆記小說集《酉陽染俎》載,他是韓愈的宗侄,性情狂放,擅長奇術,曾在初冬時數日內令牡丹花開數色,每朵又有詩一聯。

曹國舅又名曹景休,他在八仙中出現最晚。相傳,他在宋代時就被收編為呂洞賓弟子,但是關於他的故事遲至元明時期才出現在有關記載之中。

八仙庵建成之際,正是道教始盛之時。到了元代,道教分支成“正一道”和“全真教”兩大教派。其中的“全真教”由於兼容了“佛教”和“儒家”的思想而備受推崇。

八仙庵屬全真教派係。加之,它處在唐興慶宮遺址這一優越的地形位置,曆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又多恩惠,因此它久盛不衰,影響較大。

在元代初期,全真教大興,有一個篤信道教的安西王忙哥刺奏請皇帝敕修八仙庵,安西王因“禱嗣獲應”,令耶律總管奏皇妃吉利彌釋降旨敕修庵,在此大興土木,“八仙庵”的建築經此次修繕後已頗具規模了。

到了明朝成化年間,永壽王朱尚灴夜夢八仙,於是對八仙庵進行了全麵維修,並親筆題寫了“蓬萊”匾額。此時,八仙庵已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

在明正德年間,八仙庵因疾雷自庵中升起,雲中現神異形象,道俗於此建八仙殿並增建雷祖殿。明武宗正德年間又進行了擴建。當時,八仙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靈宮殿、八仙殿和鬥姆殿。

牌坊又名欞星門,高11米,寬12米,為我國傳統牌樓形式的五鬥七樓,構造精致,氣魄宏偉。山門以至靈宮殿有較為開闊的前庭大院,院內有據道教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甘河遇仙故事建的遇仙橋,以及鍾樓、鼓樓和旗杆。

碑廊存列有趙孟寫的老子《道德經》,明代九九山人書寫的《長安酒肆詩》,嶽飛所書的諸葛亮《出師表》,以及宋、明代的楹聯、詩、文和畫等作。

靈官殿殿為五開間大廳。殿門柱上有楹聯為:

糾察三界神人鐵麵無私臨破膽

賞罰九天善惡赤心輔政對生寒

靈官殿中間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宮,也就是前麵提到的“玉樞火府天將”。

王靈官像兩側,兩邊配有青龍、白虎兩神。

青龍,也稱蒼龍,古代神話之東方之神,是28宿中之東方7宿即角、亢、氐、房、心、尾和箕。因其組成龍像,位於東方,色青,故稱青龍。

白虎,是古代神話中的西方之神,是二十八星宿中之西方七宿即奎、婁、胃、昂、畢、觜、參。因其組成虎像,位於西方,色白,故稱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