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名刹 —— 普陀寺
在我國,普陀寺一般指南普陀寺。南普陀寺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寺院,是廈門的著名古刹,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明初複建更名為普照寺。明末詩僧覺光和尚把普照寺遷建於山前,殿堂院舍齊備,住僧常達百餘眾,清初又廢於兵禍。
清朝康熙年間,靖海候施琅駐鎮廈門,捐資修複寺院舊觀,又增建大悲閣奉觀音菩薩,更名為南普陀寺。此後數百年來,經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參諸和尚多次重修擴建,已構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禪寺格局,逐漸成為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刹。
閩南五老峰下的佛教聖地
南普陀寺位於我國福建省廈門市區的五老峰下。五老峰終年白雲繚繞,叢林蔥鬱,遠遠望去就像是五位須發皆白、曆盡滄桑的老人,翹首遙望著茫茫大海。
如果從普陀寺藏經閣後麵登上石階,迎麵就能看見巨石上刻著高4米多,寬3米多的特大“佛”字,筆畫豐滿有力,粗獷豪放。這個巨大“佛”字是振慧和尚於1905年書寫的。
南普陀寺自古以來就是廈門著名古刹,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朝末年毀於兵火。1684年,靖海侯施琅將軍重建寺院,因寺院是奉觀音菩薩為主,又位於我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
據明朝萬曆年間的《泉州府誌》上記載,南普陀寺最初是由五代時期的僧人清浩建立的,當時名叫普照院。
到了北宋時期,在1064年至1067年間,僧人文翠在普照院修行,把普照院改稱無盡岩。
在1264年至1294年間,無盡岩被逐漸廢棄。1385年,明朝洪武年間僧人覺光又重新修建了普照院。
明朝後期,土地高度集中,大部分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普照院的耕田也全部被豪右兼並了。普照院的錢糧每年的收入還不夠供給寺院的香燈,更別說繳納朝廷的稅收了。
到了明朝崇禎年間,由於連年饑荒和連年大旱,百姓的生活境遇非常悲慘。處於饑荒年月的普照院的日子也更加艱難了。寺院的住持了蘊僧人麵對朝不保夕的困境,束手無策,幾次想棄寺而去。
當時,泉州開元寺有個著名的詩僧明光來到廈門。他的到來給普照院帶來了新的生機。
明光與當時的名士阮旻錫、葉名高等關係很好,往來非常頻繁,因此,普明寺得到了當時各大名士的支持。鄉紳太常寺卿林宗把他們家族購買的寺院田地全都歸還給寺院,使普照寺的香燈不滅,振作中興。此後,普照寺的殿堂初具規模。
然而,在明末清初,普照寺卻再次在兵亂中損毀。
1683年,靖海侯施琅收複台灣後駐守廈門,就在普照寺舊址重新修建殿宇,並增建大悲閣,辟為觀音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改稱為“南普陀寺”。又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傳人慧日法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
此後,經過曆代的住持僧人如:如淵、景峰、省己、真衷、喜參等,以及興泉永道道尹胡世銓等地方官員,多次募資新修擴建。
1895年,普陀寺已經建成了“三殿七堂”,具備了中等禪寺的規模,在廈門島上各大佛寺中位居首位。
普陀寺規模宏大,建築麵積20000多平方米。從南到北主軸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四座。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
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簷,中間藻井由鬥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麵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
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簷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另外還有左右廡廊,鍾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室、養正院等。所有這些建築依傍山勢,層層托高,莊嚴肅穆。
後來,又在天王殿南麵建有放生池、兩座新建的萬壽塔和兩個涼亭以及荷花池等,在兩池之間有七座由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等七尊佛像組成的七佛塔,萬壽塔高11層。這些極富南亞佛教建築風格的建築,使南普陀寺的風景更加美麗。
[旁注]
舟山:浙江省地級市,由1300多個島嶼組成。群島之中,以舟山島最大,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舟山是我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基地,自古就有“東海魚倉”和“中國漁都”之美稱。
普陀山: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