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下派那年,年輕、削瘦、精神。有一張笑臉,見人點頭。張三穿著樸素整潔。張三在這個窮鄉僻壤、論資排輩的小鄉鎮,鄉裏人都很看重張三。
張三很珍惜自己的一切,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張三表現得體,不失謙虛。在主席台就座的機會多,張三看到有些幹部寧可口渴也不順手將自己身邊的茶瓶拾起,去為大家倒一圈茶,而張三幾乎承包為領導篩茶的義務。這令不少幹部感動。
張三是大機關下來的幹部,認識的部門和人多,求張三辦事的人也多,張三從不拒絕,盡量讓求張三的人滿意。漸漸的,張三在鄉裏威信越來越高了。張三那單薄的身子也變得粗壯,臉色也變得紅潤油光起來。
兩年後,鄉裏換屆,張三理所當然地當上了鄉長。職務變了,求張三的人很多,什麼轉正的,提拔的,找工作的等等,張三誠心誠意的幫忙,不讓人失望。
有次,張三和鄉裏的幹部到農村訪貧,一次就掏出幾百塊給了一家特困戶。為此,鄉宣傳幹事就采寫了一篇題為《鄉長情係特困戶,一次捐款500元》的特寫,發表在市報的頭版上。
張三待人謙虛、見人微笑的品質一如繼往。張三的吃穿條件沒有變。張三還是住機關那幢簡陋的單身寢室裏,一張桌,一張床,一摞書。張三常在幹部中說,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不能搞特殊。
那次,機關將新修的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分給了張三,張三讓給了別的退休幹部,這在機關又引起了反響。為宣傳幹事新聞稿上省報又提供了好素材。這時,張三的威信和才能壓過了書記。書記是個老同誌,就讓賢了。把張三推到鄉裏黨政一把手的崗位。張三沒有陶醉,張三說話溫文爾雅,態度和藹,就連嫉妒和反對張三的人,也隻好把話埋在心底。
在張三而立之年,也正是在張三將調到縣裏有重任之時,張三在這個小鎮一下子消失了。
很快,鎮上就開始流傳張三受賄和挪用的公款夠鄉裏幹部發一年工資的事。這不啻於一個晴天霹靂,善良的人們都很震驚,有人就為此暗歎:做官與坐牢怎麼會隻有一步之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