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機關有兩位筆杆子。一位是張三,另一位是小秦。張三是主任,在機關寫公文材料多年,自小秦調來後,他不再親自寫了,隻是審閱。小秦擬定後的文稿,都是極恭敬地請張三修改,張三總會把文稿改得麵目全非。小秦仔細琢磨張三改過的文章,覺得變來變去隻是口氣變了,句子念起來變得生硬些了。
小秦不做聲,仍顯得極謙虛。張三見他懇切,心裏滿意,就對小秦說,文章的技巧,就是修改的技巧。小秦聽後,連連點頭。小秦愛好文學,寫一篇小說、散文後,為尊重張三,總是畢恭畢敬地請他指點。
張三不愛好文學,但也不客氣地接過稿子,認真地看,最後至少要提上幾條意見。小秦就按照張三的意見去修改,結果文章變了口味,寄出去也就石沉大海。
後來,小秦不按張三意見修改,但對張三還是說修改過了,寄出去就發表。署名當然是張三和小秦。以後,張三和小秦的文章常在報上拋頭露麵。局裏的領導和同事都很看重張三,說張三帶出來的人真不錯。於是,張三和小秦的名氣很大,不少人都說小秦算是跟張三沾光了。
人怕出名,豬怕壯。市委辦公室要物色一名筆杆子,自然是張三。張三一調走,小秦被提拔當了主任,大家都喊他秦主任,不再有人喊他小秦了。同時,局裏又調進一名會寫文章的小陳,扮演小秦原來的角色。這時,秦主任也懶得寫文章了,但報刊雜誌上時常有秦主任和小陳的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