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白蓮花 —— 蒙古包(1 / 3)

草原的白蓮花 ——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曆史產物,是草原牧人智慧的結晶,它所具有的文物價值將會永載史冊。

山洞演變蒙古包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的時候,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穹廬也就是氈帳的意思。

猿人住在天然山洞裏,至古人時代,他們就改造利用現成的山洞居住,直至今人時代,他們才會自己製造“洞室”。

他們首先在地麵上挖一個地洞,然後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的東西砌成井壁,當井壁砌到快齊至洞沿時,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井壁平齊,上麵在搭一些橫木用來封頂,這就成了洞室,當時人們稱之為“烏爾斡”。

在洞頂要留一個豁口,從豁口處斜插一根粗木,一直通到洞底,上麵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這個豁口同時兼有走煙出氣、采光通風等多種功能,這些豁口後來就發展成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采集向狩獵過渡,他們的活動範圍也隨之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化成家畜,從此,畜牧業出現了。

畜牧業的出現,就要求有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便應運而生了。在狩獵采集時代,人們住在窩棚裏,這種圓形拱頂的隱蔽窩以活樹為支柱,用樺樹皮覆蓋,製作簡單,便於遺棄。

緊接著,以打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部落從森林逐步走向草原,向遊牧生產方式過渡之時,他們必須經常根據季節變化和草場情況趕著畜群從一個草場遷向另一個草場,再加上由於經常需要躲避敵人的襲擊和擄掠,需要一種既便於運載、又較為舒適的住宅。

於是,就產生了被人們稱之為“安裝在車上的住宅”。

這種篷車就是蒙古包最早的形式,它在岩畫中被古人描摹的比較清晰。蒙古高原上曾經顯赫一時的民族,如匈奴、鐵勒、高車、回鶻等都曾使用過篷車。

後來,遊牧民族的建築取得了發展,出現了土耳其式蒙古包。這種蒙古包和後來哈薩克族使用的蒙古包基本相同,隻是有些部件的尺寸及使用的覆蓋材料不同而已。

它不是車上固定的住宅,而是在地上搭建,必要時可以拆卸下來,分解成若幹個部分,馱在牲畜上或裝在車上搬遷的房子。

最適合遊牧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式蒙古包就此誕生了。

元代以後,蒙古民族廣為吸收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建築文化上吸收漢式建築的營養,蒙古包的構造、結構又有了明顯改進。明、清代階段,出現了漢式固定建築,並與蒙古包並存,形成了兩種建築有機結合的建築特色。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一頂蒙古包隻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製作。

蒙古人用羊胃來形容自己的氈包,因為13世紀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頂上圓中有尖,中間寬大渾圓,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受到蒙古包的緩衝以後,會在它後麵適當的距離,形成一個新月形的緩坡堆積下來。

這是因為蒙古包沒有菱角,光滑溜圓,呈流線型形狀。包頂是拱形的,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大風來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麵的沙子流走了,下麵的沙子在後麵堆積起來。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10級大風。

蒙古包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這歸功於它的形態構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對搭得“陡”一些,再把頂氈蓋上,雨雪很難侵入。包頂又是圓的,雨水隻能從頂氈上順著流走。

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壓力會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兩三千千克的壓力,是很尋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是因為蒙古人很懂得力學知識,架木製造的十分科學,把壓力都分擔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沒聽說一個凍壞的。因為其一,包內有火,牛羊的糞就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氈包外麵加厚,裏麵又綁氈子一層,隔風性能較好;其三,還可以在包內盤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麼會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涼。因為它係球體,通體發白,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麵還可以開風窗,還可把圍氈邊撩起來。

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含著草原人民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創造。

蒙古包的大小規格,是由每頂包所用哈那的數量多少來決定的。通常分為4至12個哈那的蒙古包。

就是同一個類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3個規格。如果是5個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10根椽子。在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歡住五六個哈那的蒙古包。

[旁注]

匈奴 是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我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300年的時間。《史記》、《漢書》等留下了匈奴情況的一些記載。

烏爾斡 烏爾這一詞就是“挖”的意思,至今仍用在衛拉特蒙古的口語中。現在的普通蒙古語中,烏爾斡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氈,引申為“家”、“戶”、“居民”等。可以看做是一種曆史陳跡的遺留。阿爾泰語係的突厥、滿洲、蒙古都把洞室稱為烏爾斡。

鐵勒 是我國北方古代民族名。我國古代西北方民族。又稱狄曆、丁零、敕勒、高車。隋代起作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係民族的通稱。語言、習俗均與突厥同。後契丹人統有大漠南北,鐵勒一族逐漸消失。

回鶻 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回紇部落聯盟以藥羅葛為首,駐牧在仙娥河和溫昆河流域。回紇人使用突厥盧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

哈那 是由數個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哈那的木頭是用紅柳製作的,輕而不折。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裏彎,麵要向外凸出,腿要向裏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

唐堯 堯是我國古代傳說的聖王。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祁姓,名放勳,號陶唐,諡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

虞舜 (約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178年),也就是舜帝,三皇五帝之一,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故姚姓。舜,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都是舜帝的王號,所以,後世以舜簡稱。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勒勒車 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常以草原上常見的樺木製作,雙輪輪高4米多。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帶運行,載重數百千克乃至1000千克,用牛拉、馬拉、駱駝拉都行。

[閱讀鏈接]

蒙古族的住房被稱為“蒙古包”是在我國滿族和蒙古族接觸頻繁以後。

滿語稱家為“博”,故滿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稱為“蒙古博”,“博”和“包”諧音,於是用漢字表達時,取其音和形,寫作“蒙古包”。

蒙古民族住房蒙古包就這樣開始一直延續下去了。

規範的架設方法

架設蒙古包有嚴格的次序,首先鋪好地盤,然後依次按照:豎立包門、支撐哈那、係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哈那氈、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係外圍腰帶、圍哈那底部圍氈,最後用繩索圍緊加固的順序進行。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的可納20多人休息,小的也能容10多個人。

簡單來說,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圓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那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將哈那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係牢,便大功告成。

蒙古包主要是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原料非木,即毛,可謂是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和門檻。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製作。

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結式套瑙有3個圈,外麵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接烏尼。

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蒙古包內的烏尼,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那。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

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套瑙,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於哈那頭套在一起。

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烏尼一般由鬆木或紅柳木製作。

製作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

雨季要搭得高一些,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風季要搭得低一些,哈那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蒙古人四季遊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由於哈那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4個,數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

哈那有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說一個哈那有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不說幾尺幾寸。

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五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麵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麵接觸地麵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一個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千克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