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時的承諾何時兌現(1 / 1)

防患未然

多少人,幾代人,少時哪個不是對父母許下了“養老送終,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的承諾?然而隨著那歲月的流走,少時的身影漸漸成熟,長時的身影已慢慢走向年邁,那口口聲聲的承諾卻消失的無影無蹤。

漸漸地,一個個孤單的家庭變得充盈,亦有著一個個孤單的家庭變得寂寥,然而那充盈的家庭又是否比那寂寥的家庭更加幸福呢?答案或許是更加冰冷。因為矛盾可能就毀掉了幸福。

多少年輕人與其父母反目成仇?這種事情的發生或許僅僅就因為父母把在過節,過生日時得到的禮物分給自己各個孩子的時候分配的不夠均衡,或許就因為父母不清掃住房的衛生,或許就因為父母要求換一個更加方便,清晰的電視接收器……這種種的事情不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麼?難道我們年輕人的心胸真的就這樣狹隘?

這鬥爭的最終結果還不是老人一點禮品得不到,老人的電視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還遭到一頓臭罵。敢問禮品到底是送給老人們,還是送給我們這些年輕人?

難道那些家庭的年輕人們少時沒有許下孝順父母的誓言麼?哪個人敢說沒有呢?那為何又沒有兌現呢?

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人都在改變,或許那些與父母反目成仇的人們被利益熏黑了頭腦,被家庭的經濟負擔壓垮了自己心中的“孝義”,或許他們心中的空間被這個社會的壓力壓得一縮再縮,容不得一點對自己的不平衡。

換個角度來說老人們已然是年將朽木,他們心中的年輪,他們的思想是肯定難以改變的,然而作為年輕孩子,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理念,這都可以改變。記得一句常常聽到的話是說“別說你的爹娘,你爹娘都是這個歲數了,他不可能再去改變什麼了,而你能啊,你得學會去適應,而不是去逆反。記住,你就是再有能耐,你也不能說你的爹娘不好!”這句話從多少人嘴裏說出來,然而他們在家裏是否也是這麼對老人的呢?我們又從何得知?

那鬥爭的兩代人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孩子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親母親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反目成仇,整日打的渾天黑地,自己卻隻能蜷縮在一旁,用顫抖的雙手捂著腦袋低聲的啜泣。等到老人們去往天國之時,他又看到父母親假惺惺的哭的那麼的撕心裂肺。他會是什麼感受?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殘忍,這又是多麼劇烈地衝擊孩子的心靈?

還記得聽朋友說過:“家裏人不少,但是所有人都對他爺爺的話深信不疑,都按照他爺爺的話去做。爺爺說大年初一幾點起,沒有一個人不是按照那一時間的。”這樣想想,反而這種略微封建的做法倒是很好的解決了老人難以安度晚年的問題。然而,老一輩是否具有足夠的胸襟,足夠的眼光來做出正確的決策?這還是一個問題。

實際上,獨生子也會減輕這一問題。老人們再也不用為利益均分而苦惱,之時一本心思的對“一個”家庭好就足夠了。這樣也就不會受到兄弟之爭的波及。然而這也是需要年限的,那麼這一代老人又將何去何從呢?

曾經聽到一人說:“雖然我掙錢不多,但我不在乎花多少錢,隻要老人們高興就好!就是讓老人們使勁的花,他又能花幾個錢呢?”我覺得,作為一個“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襟,不要讓利益熏黑了雙眼,讓老人整日愁苦。這樣才能真真正正的實現自己兒時的承諾。

當我們對老人尖聲叫喊,指臉唾罵之後,我們又是否注意到他們屋中遲遲不關光芒刺眼的明燈?倘若我們注意到了,那灼熱的光芒是否能夠激起你內心一點點痛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