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前幾天,一則消息讓我們觸目驚心。說的是春節長假剛過完沒幾天,南京秦淮警方就接到了不少老人發生意外的警情,更有甚者,兩位老人居然不約而同選擇了輕生。民警了解到,這些老人大多是空巢老人,隨著假期結束,兒女們各奔東西,他們的意外也就是在這個階段發生的。對此,心理專家表示,節後空巢老人意外頻發,其實是老人們患上了先焦慮、後抑鬱的“分離綜合征”。
“才走兩天,沒想到我媽就想不開了……”2月27日,南京大光路派出所接到一位市民報警。原來,這位市民的母親88歲了,春節期間,一家人回來過年還樂嗬嗬的,但當天上午她再回母親家中時,卻發現老人上吊自殺了。
無獨有偶,就在此事發生前三天,洪武路派出所也接到了類似的警情。同樣是80多歲的老太太,選擇了跳樓輕生。民警發現,2月24日上午,老太太就曾試圖自殺,被鄰居給攔了下來。之後,鄰居通知了老人的子女。
老人平時獨居,春節時兒女回來住了幾天,24日離開了。聽說老人輕生後,幾個子女立刻回到了家中陪護。
但誰都沒有想到,當天下午,市民馬先生看到,老太太從自家窗口爬了出來……民警趕到現場並叫來120搶救,老人還是不幸去世了。“節後這幾天,我們已經接到了數起類似報警,都是空巢老人輕生的,好在大多都被及時發現給救下了。”南京秦淮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春節後,為什麼這麼多空巢老人發生意外?“其實並不奇怪,主要原因是不少老年人患上了先焦慮、後抑鬱的‘分離綜合征’。”南京市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純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外讀書、工作,父母成了“留守老人”。好不容易等到過年一家人團聚,這時候的老人往往會因為孩子“過幾天又走了”而產生很強的焦慮心理。當孩子真的再次離開,家裏一下子又變得冷冷清清,這種巨大落差會導致老人的抑鬱心理。張純建議子女過完節離家後,多給老人打電話,隨時關注老人的情緒變化,通過交流來緩解“分離綜合征”。
越來越多的家庭,正在這個社會越來越激烈的運轉過程中,慢慢淪為了“失陪族”。他們很少給予家人時間和關愛,他們對家人的冷漠,對家人缺少關心,有的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幸福;很少主動和父母打電話、工作回家後經常不想說話、答應陪孩子玩卻經常爽約……
壓力大、忙工作、忙應酬……在外麵“耗盡”所有熱情的他們,回家後用最敷衍的方式對待起那些本該最親的人。他們和家人說話最常用的話是:“嗯嗯”“知道了”,長時間對家人的淡漠,使他們與家人心的距離越來越遠,讓自己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這些都典型失陪族,對他們來說,愛家的時間已經成了一種奢飾品。忙碌的都市失陪族們,是時候給自己眼中的成功,重新下一個和家有關的幸福定義了。
基於此,本期《第1心理》,將這個話題深入探討,讓大家正視這個心理問題,也能夠把更多的時間投放到親情中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