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源頭 —— 歙縣古城
歙縣古城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以及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它與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縣古城曆史悠久。據唐代《元和郡縣誌》記載,東漢末年,烏聊山曾有一座叫做毛甘的故城,即是歙縣的前身。古城由府城和縣城兩部分壁聯而成。府城始建於617年,城郭略小,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
古城後世所存的城牆,以及一些宋代以前的古跡。一些街巷則基本保持明、清時期的風貌。縣城在府城東側,城牆建於1555年,沿山脊構築,後存殘跡隻有新安門和問政門比較完好。
兩千年悠久曆史的古城古韻
歙縣古城在曆史上曾是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它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和九華山的中心點,這裏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城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時時散發著古風古韻。
作為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歙縣古城保存有許多名勝古跡。這些古跡包括太白樓、許國石坊、方士載宅、鬥山街、東譙樓、南譙樓、徽州府衙、古紫陽書院等。
在古城的府城和縣城內存有明清時期的牌坊。宋代以前的古跡包括東南兩座譙樓、蛤蟆井、打箍井等,而大北街、鬥山街和中山巷等街巷則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字太白,太白樓取其字號因此而建。太白樓位於歙縣城西的練江邊,太平橋西端,背靠山巒。太白樓始建於隋末唐初,後存的房屋都是明清時期重建的。
太白樓樓簷下懸有三字匾額“太白樓”。樓下正麵有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來整修時被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曆代重修太白樓的記事碑。
太白樓照壁上方有一匾額“長天一勺”,意思是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在大堂上有一大幅李白畫像。兩側楹聯:
四壁雲山開醉眼;
一樓風月話詩仙。
相傳,這裏的太白樓原是一個酒肆,唐代詩仙李白來歙縣訪問隱士許宣平卻沒有遇見。李白曾在這裏飲酒,後人為了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
歙縣人許國衣錦還鄉時,當地人為他立了一座石坊,這就是許國石坊。許國石坊四坊架連,八腳並立,俗稱八腳牌坊,被後人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石坊四麵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築,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每一處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隻獅子雄踞於石基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許國石坊上有“恩榮”、“先學後臣”、“上台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的館閣體題字,均出自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之手。
許國石坊的南側就是方士載宅,該宅始建於明代萬曆初年,是大學士許國的閣老府的一部分,所以又名“許國相府”。閣老府是一處大的建築群,門外有石獅和牌坊,內有大廳、花園和藏書樓等。
徽商故裏鬥山街位於歙縣城內,建於明清時期。據說,鬥山街之名得於所依之山,因七丘相連,狀如北鬥七星排列,稱為鬥山。
鬥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文化長廊,有典型的徽州名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葉氏貞潔坊,等。
東譙樓名陽和門,原名鍾樓,是重簷式雙層樓閣,是直通老街居民區的大門。東譙樓和南譙樓原來矗立在歙縣古城雙套城門內舊徽州府府衙的一部分,最早建於1150年,鹹豐之後,譙樓屢壞屢修。
東譙樓高三層,大梁架於高台上,下為門闕,街道從中穿過。南譙樓就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麵八方的。
南譙樓始建於隋末,是歙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宋宣和年間重建,150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