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首衙——直隸總督府(3 / 3)

旗杆的頂端懸一橫棍,上挑一長方形紅邊白底彩旗,旗心上書“直隸總督部院”6個宋體黑字。

官房又稱班房,大門外東西各5間相通,都有前廊,室內南北一鋪大炕。古代官署清晨有定期或不定期點卯的規定,所屬官吏,每天清晨早5時前,要到衙署門前候等點卯。

文東武西等到卯時文武官員共至大堂外,分班站立,仍是文東武西,聽候點名,沒有什麼事情後方可退出回衙門。

石獅在大門外兩側各一隻,石獅的製造與陳列有一定的規則,一般左雌右雄。獅子頭上的卷毛疙瘩有定數,凡一品官員府第和府衙門上石獅,頭上前額有13個疙瘩,人稱“十三太保”。

總督府因為是一品衙門,所以此處石獅也有13個疙瘩,一品以下每降一級,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衙署不準擺列獅子。

中路建築坐落在督府的中軸線上,大門內的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後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回廊等附屬建築。

大門,即總督府正門,是一座黑色屋宇硬山式三間一啟門建築,坐北朝南,過道一間,左右門房各一間,位於一米多高的台基上。

兩根明柱、門檻及6扇棋盤式板門皆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有“直隸總督部院”6個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掛有歌頌晚清直督業績的對聯。黑底金字,十分威嚴。

門前兩根對稱的大旗杆,各高約35米,為全國古建旗杆之最。院內有數十棵粗大的檜柏,已有460多年的樹齡。每逢秋冬季節,就會有數百隻貓頭鷹棲息在這些百年老樹上,形成“古柏群鴞”成為衙內一景。

沿台階而上進入督府大門,沿甬路往北即是儀門。明清官署第二重門稱為儀門。

封建時代不同品位的官員相見,有其繁文縟節的禮儀程式,一般與總督品級相當的文武官員來衙門,賓主從儀門而入,共進大堂。

品級低下的官員來見總督,隻能走儀門兩側的東西便門,文官走東門,武官走西門。

自儀門沿甬路北60餘米,便是總督府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廳、正廳,是整座衙府的中心主體建築。

大堂外東西廂房各9間為科房,是按清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規製下的辦事機構,用以承接地方公務事宜。

總督府大堂,5開間,長22米,進深10米,高9米,堂前有抱廈3間,堂外有磚砌的13米見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飾為基調的大堂布置的森嚴肅穆。

大堂正中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

屏風上懸掛的“烙恭首牧”匾,是雍正皇帝的親筆禦書,是雍正皇帝禦賜直隸總督唐執玉的。室內陳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職銜牌、萬民傘和車轎等物品,是總督的辦公用品和出巡儀仗。

該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大堂明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抱柱聯,其中有直隸總督李鴻章70歲大壽時,光緒皇帝及慈禧皇太後所賜的聯匾。

這些匾額內容分別是:“圭鹵恩榮方召望,鼎鍾勳勳富文年”,橫批:“鈞衡篤枯”;“棟梁華夏資良輔,帶礪山河錫大年”,橫批:“調鼎凝厘”。

此外還有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留下的對聯: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篇即是官溉。

大堂外月台下40餘米處,有橫跨甬道的木質“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戒石坊為一座四柱三頂的木質牌坊。南麵書有“公生明”3個紅底金字;北麵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從清朝開始,各級衙府均設有牌坊,形製並無特別要求,大多為四柱無鬥拱的簡易式結構。

直隸總督要是坐堂理事,就會麵對此坊,戒銘時就在眼前,便可告誡自己在處理政務過程中,必當公正廉明、廉潔自律。

大堂東西兩側天井北進穿便門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嚴謹,四周廊廡相通,托檁、廊沿、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是同治中期李鴻章督直時從安徽調來能工巧匠一並修製的。

衙府二堂是總督複審民刑案件,會見外地官員的辦公室,呈四合院形製,布局嚴謹,四周廡廊相通。托檁、廊簷、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

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象征一品武職大員。

三堂是總督的書房和簽押房。官邸及上房為督府的內宅,所以為掩人耳目,前有花牆與二堂相隔,兩側各有一門溝通東西更道,僅靠中間帶頂的直廊和內宅門相連,成為出入內宅的必經之路。

三堂的楹聯是唐執玉手書的:“將勤補拙,以儉養廉。”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為官勤廉的寫照。

唐執玉是1703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的進士, 1729年,擔任直隸總督。因為唐執玉深得雍正皇帝的賞識,這副楹聯曆屆總督都不敢更換。

四堂也稱“上房”,是總督及眷屬起居的地方。這裏官氣很淡,清靜幽雅,花木扶疏,生活氣息很濃。四堂的正房麵闊5間,左右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建築小巧,院落幽雅。

院北正房供長輩們居住,東西廂房則是晚輩們的住處,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的“孝道”。房屋之間以回廊相連,成為府內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

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後牆、外牆及院內回廊多層包繞,對院外不開窗,封閉性很好,可構成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這裏可以算得上是府衙老爺們的養生之所。

督府東路建築,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賓館、武成王廟、衙神廟、錢糧幕府院、存放文官車轎的庫房、東花廳、外簽押房、東北側廚房以及供雜役、仆從人員居住的胥吏舍等。

西路主要建築自南而北有武職胥吏居住宴樂之所的合樂軒、馬廄、兩進院落的刑名幕、考試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廟,西花廳、辦事廳、花園等。

該府曆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8個皇帝,總共經曆了180多年曆史,直至清帝退位才廢止。可算得上是清王朝曆史的縮影,曆史內涵十分豐富。

【旁注】

屏藩 本義是指屏風和竹木編織的柵欄。屏風,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柵欄是有阻隔的作用。這個詞還引申為疆土的意思。

點卯 舊時官署衙門卯時,也就是早晨5時至7時開始辦公事。官員查點人數時叫“點卯”,吏役聽候點名叫“應卯”,其點名冊稱為“卯冊”。若需簽到,則稱為“畫卯”。

十三太保 晉王李克用有13個義子,都被授授予太保官銜。他們是五代時期後唐的13位著名將領。李存孝是李克用麾下的一員驍將,因排行第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而且他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個,可謂是勇冠三軍,百戰百勝,因功被封為飛虎將軍。

萬民傘 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傘上綴有許多小綢條,上書贈送人之名氏。萬民傘在清代,地方官離任的時候,這個地方的紳商都得表示一點挽留的意思。官員得到的傘越多,表示這個官越有麵子。

孝道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當時的含義有兩種,一是尊祖敬宗;二是傳宗接代。傳統孝道是一個複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麵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製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內容,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李鴻章 (1823年~1901年),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

唐執玉 (1669年~1733年),字益功。康熙四十二年進士,授浙江德清知縣。他是一位清廉的官員,在很多地方做官時都深受百姓愛戴,唐執玉是成功彈劾大貪官和珅的總督,深得嘉慶皇帝的信任。

【閱讀鏈接】

據說,直隸官府人菜肴,後來衍生出100多道,其中的招牌菜之一的“李鴻章燴菜”就是以清朝輔國重臣李鴻章的名字命名的菜品。

1896年,李鴻章奉慈禧太後的旨意出使歐美,在外數月飲食不適。回到直隸總督府以後,官廚董茂山等人為他專門製作的一道燴菜,並在其中加入了保定府三寶之一的槐茂甜麵醬,李鴻章品嚐後豎起大拇指稱讚,“好厚重的醬香味!”

此後,“好厚重的醬香味”也成了直隸官府菜的典型特點。甚至也有業界專家稱“直隸官府菜堪稱我國官菜的‘活化石’”。

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