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清史——恭王府3(1 / 3)

半部清史——恭王府3

兩度潛龍——醇親王府

醇親王府位於北京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1789年,乾隆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瑆。隨即按王府規製改建。此府傳至第六代成親王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

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裏。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龍邸,故光緒繼位後醇王必須遷出。為區別,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

誕生光緒帝的醇親王南府

醇親王南府位於太平湖東裏,在清順治年間,此府曾是克勤郡王嶽托第三子貝勒喀爾楚琿的宅第。清乾隆年間改為乾隆第五子榮親王永琪的府邸,至1859年,此府賜給了醇親王奕譞。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出生在紫禁城內,從小就以皇七子的身份住在皇宮,被稱為“七王爺”。他是慈禧親自選定的妹夫,結婚以後就搬到此府居住了。

醇親王南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中路原來由南往北依次為府門、宮門、銀安殿、啟門、神殿、後罩樓。府門麵闊3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後來新建了一座禮堂,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西兩路各有六進院落。西側花園引太平湖水入園,並建有亭、榭、船塢等建築。

1875年,18歲的同治帝得了天花,一命嗚呼了。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兒子,大清王朝立時麵臨沒有合適人選繼承王位的嚴重問題。

突然喪子的慈禧根本來不及悲痛,為了繼續把持統治大權,這位權欲熏心的皇太後立即宣布:由醇親王的兒子載湉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1875年初的一個深夜,太平湖畔的醇親王府突然喧鬧異常。門前兵丁林立,儀仗莊嚴,王公大臣列隊恭候;宅內燈火通明,氣氛緊張,慌亂的家人把睡夢中的載湉叫醒,匆匆給他穿上從皇宮裏送來的龍袍。接著,載湉被人抱上早就停在府門外麵的暖轎,這樣,載湉就此糊裏糊塗地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家。

當年慈禧選光緒進宮的時候曾經假惺惺地立下諾言:“一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身為皇太後,說話總要算話。1889年,光緒皇帝的親政典禮如期舉行。

光緒並非同治的直係後代,在其出生的時候沒人會料到他後來會成為皇帝。由於醇王府成了一代皇帝的“發祥地”,所以,他原先的住所被稱為“潛龍邸”。

按照清朝成例,在皇帝入宮以後,這住宅必須“升格”為特殊的宮殿或者索性閑置,而不能再由家人居住。所以,在光緒“繼承大統”以後,慈禧便把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貝子府賞給光緒的父親老醇親王,也就是後來的醇親王北府。

[旁注]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由大約900座建築和9000個房間組成。

儀仗:古代用於儀衛的兵仗。指帝王、官員出行時護衛所持的旗、傘、扇、兵器等。神農始為儀仗,秦漢始為導護,五代始為宮中導從。

潛龍邸:又稱潛邸,為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皇帝即位前屬於有封藩府邸的庶子、旁支等,就稱其原來的住所為“潛邸 ”。通常,皇帝繼位後,不能再作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改建為宗教寺廟或祭祀場所。

奕譞 (1840年~1891年) 清道光帝第七子,鹹豐帝同父異母兄弟。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奕譞與她所生的第二子載湉後來成為光緒帝。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載灃的長子愛新覺羅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閱讀鏈接]

奕譞逝世後,醇親王府南府的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後半部仍作為“潛龍邸”。但是,醇親王南府與學校有著不解之緣,20世紀初期,曾經先後作為校舍使用。新中國成立後,分給了中央音樂學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學使用。

醇親王南府坐北朝南,內城西南角本有一個小湖,名為太平湖,湖水流入王府的水池中。20世紀70年代前後為修建地鐵和二環路,不僅西南城牆、角樓被相繼拆除,太平湖也被填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