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4年過去了,這5年發生了很變化,小姑父外出打工,找了同村的人一道,自己出去闖,大姐上了我們市重點高中,一直沒留級,平穩的一路上去的,二姐也上了該高中的附屬中學,我和她一起讀初一,沒錯,一起,我找了個機會跳了一級,本來還想跳的,結果老媽阻止了,太少,不方便,初中不管住宿,我太少了。家裏的存款也多了起來,買菜外加從小屋運出來的,每天老爸老媽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隨著我們這裏越來越多的人出去打工,賣菜也沒那麼招人眼了,一個又掙錢的路子,二個也不認為賣出能有多少錢。畢竟家家地裏就那麼多,一天能有多少。
上初中後,接觸得孩子多了,老媽怕我們早戀,貪玩,每次回家說得最多得就是,“現在市學習得時候,就是學習,其他得都不要考慮,戀愛等你們上大學了,工作了再想,要是成績不好,耽擱的是一輩子,你們不會做農活,隻有讀書這條路走。”“什麼東西學進肚子裏就是你自己的,將來不管咋樣,別人都拿不走,拿就是你的。”“你看爸爸媽媽,每天這麼起早貪黑的供你們讀書,要好好讀”之類的。別說這個影響還挺大的,我們3個在上大學之前,沒有一個人戀愛的。都是乖娃子。在我們初三的時候,老爸給家裏裝了部電話,這個時候裝很貴的,裝一戶要2000多點。我們村的第一家,裝上之後,老爸多了一個任務,叫人到家裏接電話,周圍不遠的,都讓在外的孩子打電話,寫信太慢了。不過路不用跑,直接到我們家曬場,也是附近的小高點,亮著嗓子吼一聲就行。
等我們上高中,大姐考進了s市的一所本科大學,學設計的。老爸親自送過去安頓好,給老媽電話報平安,那今天除了送菜,媽媽都守在電話邊。雖然大姐讀書是個開心的事情,但是家裏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我們,都好長時間才習慣,家裏少了個人。
沒有什麼生意是永恒的,學校人員變動,我們家失去了賣菜的資格,百貨公司人員改革,有2種解決方案,一種是一次性買斷,公司給你一筆錢,二是超過45歲的可以給辦病退,保險公司給交,但是沒有工資,老爸都50多歲了,就沒要錢,辦了病退。經過9年的積累,家裏積蓄也有80萬多點,老爸老媽,把50萬存定期,其中10萬拿來,打算在我們就讀的學校附近買要給門麵,看做點什麼小聲音,賣菜是不行了,附近都是農戶,都自家種,結果大的沒買到,倒是買了2間小的,每間50多平方。花掉8萬多,買好後,就開始研究,看做什麼合適,發現現在大家都有經商的意願想法,開遊戲廳,老媽老爸看不慣那些溜溜,開飯店,得有人脈,要不私人自家燒,公家找熟人,賣小東西吧,除了流動的有10多人外,小店都有6,7家,競爭太激烈,這個時候學生消費不像十幾年後,可是沒有那麼大的消費力。最後放棄,主要年紀也大了。2間鋪子租給一個賣衣服鞋子的,打通了,一年房租2間,6000元。老媽是個會過日子的,一算,比存銀行劃算。壓二個月,其他的一個月一個月的付。一個月500元。老媽開玩笑講,就當老爸每個月領工資了。話是這說,家裏的財路斷了,吃老本,而且還有3個孩子在讀書,壓力不用說是很大的。二個人都在家的好處,就是他們都沒這麼累了。這樣過了2個多月,他們也是商量好久,打算花錢把家裏的老房子推倒,重新做新房子,做一個三層小樓,地方就不用現在的那麼大,把後屋的菜地擴大一點,搞一個塑料大棚,這樣一年四季都能種菜,豬圈的地方也擴大,以前能樣2頭豬,現在最少可以樣10頭左右。這樣屋後的菜能排上用場,中間找門麵,到新窩完成,菜都是正常速度長的,沒有加快也沒有加量,也不知道老媽怎麼忽悠的,總歸老爸沒感覺到奇怪。大姐在讀大二的時候,家裏已經上了正軌,每年別家用四月肥等豬飼料,我們家仍堅持用菜喂養,結果就是我們家的豬隻要賣,不愁銷路,到附近集市上打個招呼,賣肉的直接就過來殺豬了,這個時候賣肉的都兼職做的。我覺得主要是價格和吃飼料的一樣,人買回去一吃一比較就出來了。口感不用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