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朝古都—— 西安4
天下聞名的關中勝景
古都西安的著名景觀,不僅有明代城牆、西安碑林、大雁塔、小雁塔等的標誌性人文遺跡,還有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飛雪、草堂煙霧等傳統關中八景。
傳統關中八景是對西安曆史和人文的追憶,標誌性人文遺跡則西安的曆史和人文延續。
在西安碑林,有一通清代碑石,記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飛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鹹陽古渡、草堂煙霧和太白積雪。
在華山蒼龍嶺仙掌崖,可以清晰地觀賞到朝陽峰危崖上五道巨大的痕印,宛如一隻巨人左手掌跡。這便是關中八景之首華嶽仙掌。
驪山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最為著名的就是驪山晚照景觀。
驪山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九龍頂海拔 1302米,由東秀嶺和西秀嶺組成,山勢逶迤,山上鬆柏常青,壯麗翠秀。周代、秦代、漢代、唐代以來,這裏一直是皇家園林的所在地,離宮別墅眾多。
驪山西秀嶺到第三峰即老君殿的斷層北麓處為一個轉折,由此向西南呈階梯狀延伸漸成緩坡。每當夕陽西下,回光返照,複經折射,樓殿亭台,崖壁幽穀,蒼鬆翠柏,仿佛金光籠罩,各呈異彩,景色格外綺麗,因此有驪山晚照得美譽。
清代詩人曾經讚美道:
丹楓掩映夕陽殘,
千壑萬崖畫亦難。
此時驪山真麵目,
人生能得幾回看!
尤其到了深秋時節,滿山紅葉,更令人沉浸於“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的詩情畫意之中,驪山晚照因而名列關中八景之一。
灞河在西安市區的東麵,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東家溝,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欲顯耀其武功,成就霸業,改名灞水。
灞橋是當年長安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聞名於世。灞河兩岸從秦漢時期開始,廣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隨風飄揚,宛若雪花,灞柳風雪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唐代又在這裏設立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裏告別。因此有“楊柳含煙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詩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贈行人,為留客之意。
唐朝以來,有關灞河柳的詩詠眾多,如李白在《憶秦娥》中詩道: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草堂寺位於秦嶺主峰山北麓的戶縣秦鎮草堂營村,相傳始建於晉代。當年,後秦王姚興為安置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專門在這裏給鳩摩羅什和3000多弟子建造了草堂寺,讓他和弟子一起翻譯佛經。
寺內有建於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高2多,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拚而成。玉色燦爛瑩潤,這座塔又稱八寶玉石塔。
塔前有兩棵柏樹一口水井,人稱“兩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說,當年井中央有一塊石頭,有一條蛇常常臥在石上,於是有白霧衝天而上,草堂煙霧與周圍山岡水氣及草堂寺上空繚繞的香煙混為一體,形成草堂煙霧的美景,為著名的草堂煙霧。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於西安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仙台海拔3700多米。
早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裏采錄的古老傳說中就有記載:
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皚然。
這是太白積雪一詞的最早出處。
清代文人朱集義在關中八景中對太白積雪曾這樣描述:
白玉山頭玉屑寒,
鬆風飄拂上琅玕。
雲深何處高僧臥,
五月披裘此地寒。
太白山崇高峻偉,草木繁盛。山巔有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和玉皇池四個高山湖泊,池水清澈,深不可測。
由於這裏山高雲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皚皚白雪,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太白積雪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