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我們不知道才問你的,不恥下問懂吧?”胡軍的臉皮最厚,這種情況隻有他才能應付。
\t樓莞晴白了他一眼,簡單的給他們說了起來:“這個譜子是貝多芬的曲子《月光》”
\t“然後呢?”胡軍還等著她說下去,可是她卻不說了。
\t“然後什麼?”樓莞晴很奇怪。
\t“那……那……沒有其他的……?”胡軍把自己的臉貼了過去。
\t“哦……”樓莞晴頓了頓,然後說道:“沒有……”
\t“你!你!你!”胡軍氣的臉都綠了。
\t“哈哈哈哈……”
\t“嗬嗬嗬……”
\t“你個白癡!”蕭雨憋不住的罵他,笑聲傳遍了整個車內。
\t“我……”胡軍搖搖頭,更加是沒有臉麵去和樓莞晴說話,他吃癟的樣子更加的可愛。
\t“我們的樓老師,那你能不能說說這個曲子有什麼意義?”蕭雨的洞察力還是比較深的,所以問出問題當然也要比胡軍專業許多。
\t“《月光》的創作曆程……”樓莞晴想了起來,開始給蕭雨解答疑問,遇到她專業性的問題上,她還是一點都不含糊的。
“創作於1801年。盡管在過去一首音樂因為有了俗稱而變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從來沒有像這首奏鳴曲這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變成名滿天下的名曲。由雷爾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測,“月光”的俗稱成為一般化,是在出版後經過相當時日以後的事情。不過,這首樂曲似乎一開始就有了相當的名氣,使貝多芬反而有一點感到心煩,究其原因,不能否認的,不但是因為這首樂曲含有容易招來文學麵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強烈,因而成為蜚聲鵲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種獨創的解釋和牽強附會的傳說。”
\t“關於《月光曲》還有一個傳說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隻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裏,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裏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麵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麵弱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象麵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麵上,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麵上刮起了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陶醉了。等他們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 ——《月光曲》記靈了下來。 ”
\t蕭雨和其他的幾個人聽傻了,樓莞晴給他們講訴的就好似在講故事一樣。
\t故事講完了,警察局也到了。
但是樓莞晴的癮還沒有過完,就這樣的下車了!
蕭雨感覺到了,樓莞晴的確是一個才女!不然她怎麼能說的這麼繪聲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