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民俗 3.(1 / 1)

其他民俗 3.

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

這些說明,跳繩的由來與古人的生活是密切聯係的。而繩子在古代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玩具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遊戲,就叫做“跳繩”。

在古代,跳繩也叫“跳百索”,這種遊戲在我國起碼有1500多年的曆史了。最早它是孩子們在春節時玩的一種遊戲。

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跳繩飛轉時,可以幻化成千百條。

由於古代“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至後來,孩童們玩這種遊戲,已經不再限於元宵節了,“跳百索”也改口叫跳繩了。

跳繩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的成長,而且對發展其靈敏、速度、彈跳及耐力等身體素質也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古代,除了深受兒童的喜愛,大人也很喜歡。

在我國,古代跳繩的種類很多,有單腳跳、單腳換跳、雙腳並跳、雙腳空中前後與左右分跳等多種方法。人在跳繩時,擺繩與踏躍動作要合拍,可以一搖一跳,也可以一搖兩跳甚至一搖三跳。搖繩的方向可前可後,也可以用長繩讓兩人同時搖動集體輪流跳,或同時跳。

跳繩還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孩子們可以一邊唱歌謠,一邊跳繩,他們從跳繩活動中學習到手腳配合的方法。如果小孩兒還不能學會跳繩,說明他缺乏一定的協調性,大人們應有意加強孩子這方麵的訓練。

總的來說,跳繩是一項極佳的強身健體運動,它能有效地訓練個人的反應能力和耐力,有助於保持個人體態健美,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跳繩運動的配備十分簡單,它隻需一根繩和一身輕便的衣服。

根據文獻的記載,可以得知跳繩其實就是由我國古代的“跳百索”演變而成的。跳繩這項傳統運動,應該加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