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活動指導 1.(1 / 2)

全民閱讀活動指導 1.

圖書的起源與發展

一、圖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起源的呢?那是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隻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和傳達消息。

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隻有靠口傳記憶了。

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出現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示不同意義。後來,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傈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等,都還有這種結繩記事習慣。除了結繩,刻木記事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符號來表示不同事物。

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

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以及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們所繪的畫,這些畫畫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後來,人們就慢慢地隻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複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的是什麼事物,這麼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符號就和語言有了意象關係,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和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在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裏要說的就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長有四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寫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

關於我國圖書的產生,還有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就是《河圖》《洛書》的來曆。我國古籍《尚書》中有記載,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伏羲統治天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

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了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我們後來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一係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後的形態,其原始麵貌已無法知曉了。

有人認為,它是古代遊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我國第一部圖書,並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傳說和神話並不是曆史,但它是曆史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曆史。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啟示: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先有了圖畫和一些簡單的符號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國文明的最早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地區。

有了文字,就有了創造書籍的基本條件。當然,並非從有文字開始就有了書籍。人們最初利用文字,不過是用來彌補生活勞動中語言的不足,促進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以喚起共同的行動。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各式各樣的材料上,以記錄經驗,闡述思想,並使之傳播久遠的時候,書籍便開始出現了。

我國書籍最早出現於何時,很難做出準確的結論。我們還未發現夏朝的文字和文獻實物,根據其他文獻判斷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這一曆史時期,即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獻典籍這一曆史性的轉變。

二、圖書的發展

1.甲骨文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尚未發明紙,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也就是甲骨文的書。

甲骨文的內容被稱為“契文”或“甲骨卜辭”,它涉及很廣,有天象,如日蝕、月蝕、晴、雨、風、雪等;有定期的預測,如卜旬、卜夕等;有預測即將發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漁獵和戰爭;有生、死、病、夢等人事的休咎及對祖先、神靈的祭祀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