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的表演指導 3.
粵劇的戲台和表演
粵劇的表演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以及永久性的戲台。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戶人家會自設戲台,招聘私人戲班。有了戲台,就可以正式唱戲了,粵劇的表演程式也不外是唱、念、做、打的固定規範,但也有與其他劇種迥然不同的特點。
粵劇的戲台
早期的粵劇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明。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粵劇戲台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後,兩側出入口稱為虎度門,戲台貼近觀眾席的部分稱為台口。觀眾看到台口的左邊就是棚麵的位置。棚麵後麵就是把子箱。鄰近把子箱的虎度門底景位置稱呼為師傅位。師傅位幕後部分的對麵就是提綱。幕後除了一道長走廊,盡是箱位,走廊盡頭就是大棚箱位。從觀眾的角度,左邊稱為雜邊,放的是雜箱;右邊稱為衣邊,放的是衣箱。
粵劇的表演
粵劇的表演程式是指演員的唱、念、做、打的表演規範。
1.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子喉和大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
2.念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念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及浪裏白。
3.做
做是指做功,即表演。當中包括手勢、台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等。
4.打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舞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