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悄然打開20世紀的門窗,用一種無形的方式,改變著了整個世界。
生活在20世紀起端的人們,能深切的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無以倫比的神奇,更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科學改變世界,科技就像人類擁有了特異功能,輕輕觸動,就能讓自己在無窮無盡的網絡的海洋裏自由暢遊。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裏,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曆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占地麵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
在 1964年 4月 7日, ibm 推出了 360係統(system/360)。該係列的 5款功能逐個增強的強勁的計算機,可以運行同一種操作係統,使用相同的 44種外圍設備。與 s/360同時誕生的還有 i/o子係統概念(定義指定的處理器去處理內存和 i/o設備的數據傳輸)和並行通道(並行地向 i/o設備傳輸數據的通道)概念。這是第一次,公司可以在一個非常安全的平台為商業活動運行關鍵的業務程序。
1968年, ibm 發布了客戶信息控製係統(cics)。 cics 允許車間人事部門在線輸入、更新和檢索信息。迄今為止, cics 仍然是業界最普遍使用的交易處理器之一。
1969年, apollo 11號成功的登錄月球依靠了數台 system 360,信息管理係統(ims)360,和 ibm 軟件。
1970年夏, ibm 發布了一係列增強指令集的機器,成為 system/370。這些機器可以在同一係統下使用多於一個的處理器(初始為 2個),並分享內存空間。 20世紀 70年代,主機體積變得越來越大,運算速度越來越快,並且多處理器係統開始普及。
370係列 145型號機成為首個擁有全集成單片存儲器(電路中,所有相同元素——電阻器,電容器,二極管——都是在一個單一一個矽片上製作而成)和多個 128位雙極芯片,超過 1400塊微處理電路元素被排列在一塊 1/8英寸見方的芯片上。由於可以運行 system/360程序, system/370可以減輕客戶的升級壓力。
system/370同樣是第一批具備虛擬存儲技術的計算機。這種技術為了延伸計算機空間性能而研發,將硬盤空間模擬為內存以適應軟件需求。 3081處理器在 1980年得到發展。 3081比之前的主機處理器 3033在內部性能上提升了 2倍。它同時以熱傳導模塊(thermal conduction modules , tcms)為特點,可以顯著節省空間占用,保證散熱,以及減少電力使用。
1982年左右,地址尋址空間從 24位增加到 31位(370xa)。
1984年, ibm 發布了 1兆的矽鋁金屬氧化物半導體(silicon and aluminum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 samos)芯片。雖然兆意味著百萬,芯片實際上在比小孩手指甲還小的空間上存儲了 1,048,576位的信息。
1988年係統開始擴展支持多個地址空間。同樣在 1988年,使用主機,除了決策支持係統,客戶還可以將 db2數據庫係統部署進核心交易流程中。這降低了 cpu 的開銷並極大地增強了並發行。
在這期間, ibm 推出了邏輯分區概念,可以從邏輯上將主機分成若幹獨立的處理器共享同一套硬件設備。
然而一些工業權威人士並不認為主機可以在 20世紀 90年代早期生存下來。他們預言個人計算機和小型化服務器的飛速發展將會使得‘大鐵家夥’(big iron,主機的業界昵稱)變得過時。但是 ibm 相信那些重要的、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具有產業優勢的計算將一直是需要的,因此誕生了 system/390。 ibm 堅持發展主機,但是從內部對其進行徹底改造,為主機提供全新的技術核心並且不斷降低主機的價格。
ibm 推出係統集群和數據分享的概念,並且推出了 system/390並行係統複合體,為實現高級係統可用性提供了可能。
基於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化(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的處理器被引入主機環境,替代了雙極技術並且為主機技術指引了新的方向。 cmos 芯片相對於隻使用一種晶體管的芯片所需的能量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