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曲類活動指導 5.
山東快書的表演指導
山東快書是中國說唱曲藝的一種,發源自山東省魯中南和魯西南地區。山東快書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韻文,穿插過口白、夾白或者較長的說白。風格生動、表情誇張、節奏快,通常用來講述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故事。山東快書用山東話唱,用月牙板,就是兩塊半圓形鐵板做擊節道具,所以又叫鐵板快書。後來有人改用竹板,變成竹板快書。
山東快書的發展曆程
山東快書起初是農民的娛樂活動,後來在農村的集鎮廟會撂地演出,逐漸成了氣候,像臨清、濟寧這樣的大碼頭,不僅養育了山東快書藝人,提供了其賴以生存的條件,還使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相互借鑒和競爭,促進了山東快書的繁榮發展。
山東快書形成之後,就從發源地擴散開來,逐漸形成山東省內和省外兩支。山東省內的一支由魯西南地區擴及全省的許多城市、集鎮。省會濟南自不必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煙台、青島等地就留下了山東快書藝人的遺跡。山東快書藝人眾多,實力雄厚,活躍在廣大農村集鎮。另一支沿長江向東南發展,武漢、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20世紀30年代末就見到了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起初流傳在農村,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漸漸進入城市,雖然健康淳樸的形式還保留著,但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不健康成分日益增多,於是質樸清新的山東快書越來越低級不入流了,到新中國成立前已岌岌可危。新中國成立後,山東快書獲得新生,迅速發展。據說連山東快書這一名稱還是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下來的,特別是在解放軍部隊裏,山東快書十分活躍。這可能跟山東快書歌唱英雄的傳統和粗獷豪放的風格有關。
山東快書的藝術特征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基本句式為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保證演唱明快,一般句子最後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鐵板,就是鴛鴦板,作為伴奏樂器 。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由於山東快書具有靈活簡單、易演易編的特點,通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山東快書不受場地的限製,無論田間頭地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又能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為勞動人民服務,所以幾百年來經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山東快書的創作要求
創作山東快書時要求題材要有故事性,要有人物,有情節。轍韻上要求一轍到底。山東快書是用山東方言演唱,故在平仄聲上不要求“平平仄平仄平……”的格式。由於普通話的平聲字,就是陽平,用山東方言則變成仄聲字,就是去聲。而普通話的仄聲字,就是上聲,用山東方言則變成了平聲字,就是陰平,因此,要特別注意山東方言平仄聲的特殊使用。山東快書的開頭,一般要求開門見山,人物出場、出事件出現要快。切忌開頭寫的景物很多,人物出來得很晚。這樣既不利於故事情節的展開,也不會有好的舞台效果。最好開頭四句或八句就要引出人物、點出事件,這樣,才能吸引住觀眾。
山東快書的伴奏方法
山東快書用鴛鴦板伴奏,它由兩片半圓形的鐵板製成。鴛鴦板的握法是兩指平行,相隔食指。下邊一塊又稱為底板。兩板的弧形邊向外,直指向手心。一般左手持板為正手板,右手持板為反手板。將底板夾在左手食指、小拇指與中指、無名指之間,食指、小指在上,中指、無名指在下。然後,將下板的中心放在食指上,使上板成平衡狀況,並拇指指肚輕輕按住上板,使上板以食指為杠杆,上下晃動。這時使上板下端碰擊底板出一聲“嘀”,而上半部則碰擊底板的上端出一聲“咯”,上板的下端再回來用力碰擊底板出一聲“當”,便打出山東快書的基本點:
‖:嘀咯當:‖
這個基本點也是演唱山東快書時每個句子之間小間奏。
在基本點基礎上,前邊用上板下端與底板碰擊,墊上一個“當”的聲音,然後再打基本點,就形成了單點的打法:
‖:當嘀咯當:‖
在單點的基礎上,將基本點前邊墊上兩個連續的“當”,又形成了花點兒的打法:
‖:當當嘀咯 | 當○(花點)
一般打花點經常是三個連續在一組。
在這個花點聯奏的基礎上,前邊加上兩個單點,後邊再加上一個單點,就形成了山東快書的開場點。當然,山東快書的開場點可以多種多樣。在演唱當中,還有一個暗板的打法,即用鴛鴦板上板的下端,輕輕敲擊底板,每一板敲下,也就是每兩個字敲一下板。敲擊的聲音要小,演員自己能聽到即可,就像是演員拍著板,按節奏數唱詞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