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比賽活動指導 1.(1 / 2)

曲藝比賽活動指導 1.

曲藝的曆史與發展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是以“口語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表演藝術門類。

曲藝作為說唱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但是,在發展前期卻一直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說唱藝術曾歸於“宋代百戲”中,在瓦舍、勾欄中表演。在近代,則歸於“什樣雜耍”中,大多在諸如天橋、夫子廟、廟會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新中國成立後,給發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確定了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劇場進行表演,使曲藝藝術得到了很大發展。

曲藝的曆史淵源

曲藝發展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中國民間的說故事、講笑話就比較流行。在宮廷中,有專為供宮廷演出的民間藝術能手叫俳優,他們彈唱的歌舞和滑稽的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

到了唐代,講說市人小說和向人們宣講佛經故事的俗講的出現,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說話伎藝、歌唱伎藝興盛起來。自此,曲藝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說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也有了職業藝人和說話伎藝,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演唱形式極其昌盛。

在明清兩代及近代,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數量猛增,大大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展,即一方麵是城市周邊地帶富有濃鬱地方色彩的民間說唱紛紛流向城市,在演出實踐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另一方麵,一些老曲種在流傳過程中,結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點也發生著變化,如散韻相間的元、明詞話,逐漸演變為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這一時期新的曲藝品種,新的曲目不斷湧現,不少曲種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

曲藝的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曲藝藝術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迅速地發展和繁榮起來,並自立於民族文藝之林了。

黨和政府向戲曲、曲藝界發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號召,為曲藝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方針、任務和要求,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廣大曲藝工作者也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關專家學者和文藝工作者也陸續參加曲藝創作、研究活動和組織工作,曲藝改革很快全麵展開,取得顯著的成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文藝工作的發展創造了空前良好的環境和機會。

在這階段,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曲藝名家。曲藝家們和廣大曲藝工作者,堅持改革創新,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編演新書新詞,整理傳統曲目,革新說唱藝術,發揚文藝的光榮傳統,不計名利,不辭勞苦,不避艱險,滿腔熱情地為人民創作和演唱。許多著名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被授予“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等稱號,被推舉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曲藝界贏得榮譽。

1983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作為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演員樸實的表演,詼諧幽默的風格贏得了觀眾、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從此,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那就是小品。曆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小品作為不可或缺的節目參與到演出中。一大批小品明星脫穎而出。小品這個新的演藝形式空前火爆,題材也空前豐富,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如今小品已經成為文藝舞台上極受觀眾歡迎的藝術形式。

現階段,自從曲藝專業團體的商業化經營之後,各類基層曲藝小劇場、書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全國範圍內,對曲藝藝術傳承保護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日益重視已經初見成效,許多曲種以其獨特的民族性、大眾性、通俗性和經典性,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曲藝的曲種和分類

曲藝的主要曲種

現代流傳的曲藝曲種中,漢語的曲藝曲種,按其主要的藝術風格可以大致分為小品類、相聲類、評話類、鼓曲類和快板類等幾大類。少數民族語的曲藝曲種,由於各具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曆史源流,比較難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