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流布——佳期節俗 11.(1 / 2)

習俗流布——佳期節俗 11.

在梁河、隴川一帶的阿昌族也有於農曆八月十五過嚐新節的習慣,節日的當天要到地裏拔一篷籽結得最多的芋頭,砍一棵結雙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擺放在屋角,然後舂新米做飯,飯熟後要先盛一碗喂狗,最後全家聚餐。

農曆八月十五是花好月圓的日子,也是彝家人傳統的嚐新節,彝語叫“切戲作璞”。此時田裏的早稻已經成熟,人們收回新穀,曬幹揚淨,用蔑囤蘿儲存起來。節日當天一定要舂出新米,嚐新過節。如果遇上陰雨天氣,就用炕展焙幹,用杵臼舂出新米,保證節日吃上新米飯。

景頗族的嚐新節俗稱“吃新穀”,原本是景頗族在秋收前穀物基本成熟後舉行的一種原始宗教祭典。嚐新時,各部落、村社的群眾齊集官家,擔任取嚐新穀的老年婦女身著盛裝,用來盛放稻穀的竹籃,四周要有稻米、豆類、高粱以及五顏六色的鮮花點綴。

收來的稻穀上麵用大而圓的青葉覆蓋著,背到家,先由老年婦女用鍋炒,炒後由姑娘用手碓舂,並把舂好的米用薑拌好,再由巫師主持祭祀,感謝各種神祇賞賜的豐收。祭畢,巫師當場拋丟用青葉包好的小包新穀和菜,意讓野精靈分享。

之所以要包成小包,是為了預防眾多的鬼類搶食祭品。嚐新時,雖全村男女老少都來參加,但每人僅能分到一小包新米,做飯時主要加陳米作補充。當在山官或頭人家舉行的嚐新儀式結束後,群眾才正式開始嚐新。

在開鐮之前,主人先割一些新穀,恭恭敬敬地背回家,供在“鬼房”裏。祭品有雞蛋、酒、糍把等。請巫師祈禱“家堂鬼”和其他鬼類,保佑穀子在未收到家前免遭災害。祈禱完畢後,所供祭品由巫師和老人分享。

朝鮮族在中秋這天宰牛殺雞,烹煮佳肴,用新穀製作打糕和鬆餅等節日食品。鬆餅是把米麵蒸熟後打成黏團,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麵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蘇子、栗子、糖等做餡,包成彎月形菱角狀,入鍋蒸熟後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湯圓,別有一番風味。

入夜時分,朝鮮族人用木杆和鬆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等老人下來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客家人稱中秋為“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麵賞月、吃東西。賞月其實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此時這裏正是他們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