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亦能大風範

央視街頭的“家風”采訪讓全國的觀眾關注、熱議,我看後也深有感觸。設想一下,如果央視的鏡頭對著我,我會如何回答我的家風呢?估計我在有準備和沒準備的情況下都會把最美好的詞句都捅上去。就像央視報道的那些被采訪者回答的家風,幾乎就是把讚美中華民族美德的好詞兒都使用了。唯獨重慶一個小男孩回答家風時別具一格“我家的家風是爸爸每星期天打我一次,星期六不打,星期天必須打……為什麼打?不知道,我老是吃飯時看電視。”其實我倒覺得這個孩子說的家風不會不好,他爸爸的打,也是嚇唬的打,真要是家庭暴力,這孩子就沒這麼開朗與幽默了。

我理解那些被采訪者,誰也不會對著鏡頭埋汰自己的家風。可是家風如何,不是自己說的,而是要看這個家族的成員都長成了什麼樣的人,幹了什麼樣的事。

我們的民族文化親情倫理大於人際關係,家風家教源遠流長。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婚姻家庭關係契約化、聖禮化的國家。我們可以沒有宗教,但我們絕不能忘了祖宗。孔子主張“克己複禮”的“禮”就是“周禮”,周禮中的人際關係核心就是把家庭宗教化,家中成員之間的禮儀、仁愛、美德、敬老愛幼高於君臣關係,是孔子在“複禮”之後又改造了周禮,才把“國家宗教化”的,君臣關係才大於了家庭關係,辜鴻銘在99年之前寫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就有了這些論述。可見家、家風與中國人該有多麼重要。

家風對下一代的人格與道德、素養的影響大於公共的學校教育。家風如今不再是一個家族大院裏邊的事情了,名門望族的家風、高級領導幹部的家風如參天大樹,樹大濃陰寬闊,謂之影;風兒不止有聲音,謂之響,這就是“影響”。中國孔孟家族家風的美德長久不衰,到如今可幾乎以代表我們民族的家風了,而街頭那些隨意被采訪問到家風的人,或許就是一株小草,缺少影響力。但每一個家庭也不能因微不足道而隨波逐流。

一個村裏,村主任、村支書的家風其影響力就是幾千人,村裏的首富雖說不是大富豪,可在他的那個地域,其家風對全村都有輻射力,即便是好的影響不大,可壞的影響就是酸雨,能腐蝕一大片。一個縣、一個市其主要領導幹部的家風,都能透視出當下的黨風、政風。他們的家風好與壞就是春雨或酸雨,都是一片一片地波及大地。所以說,那些坑過爹的兒子們,其實也是家風不佳坑兒了。凡俗百姓自家傷風敗俗,沒幾個人關注,可領導幹部、名門望族要是家風不佳,那一定頂風也能臭出四千裏。

在全民關注我們民族家風的當下,習總書記向全國人民展現了他美好的習家的家風。習家有著從嚴教子、勤儉持家的家風。習仲勳認為,作為黨的高級幹部,端正黨風,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家屬做起。在習近平剛剛走上領導崗位後,習近平的母親專門開家庭會,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領域從事經商活動。受父母耳濡目染影響,習近平秉承家風,對家人要求也非常嚴格。他擔任領導幹部後,每到一處工作,都會告誡親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否則別怪我六親不認。”習家的家風就是我們民族美德的傳承和表現。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為官者心裏時刻裝著人民群眾的喜樂哀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溫飽冷暖掛在心上,“上,要無愧於國家;下,要對得起百姓”,自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古人講“先修身而後求能”,有了好的品德作保證,做人才有底氣,做官才會硬氣,做官才有正氣。有了好家風才會有好兒女,兒女才會有好的人格,有了好的人格從政才是國之幸、民之幸。習總書記傳承忠厚家風,為中華民族注入了優秀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