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繹——龍舟文化 12.(1 / 2)

精彩演繹——龍舟文化 12.

五月初五“水鄉競渡,大城所結彩為龍舟,或以彩紙糊上,各扮故事。”

潮汕的龍舟有“假龍”和“真龍”兩種,假龍是一種雙頭尖的“公雞船”,或稱無頭臼,沒有龍首和龍尾;真龍是有龍頭、龍頸、龍身和龍尾,船腹和船舷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塗紅色掛紅須的叫紅龍,塗黃色掛黃須的叫黃龍 ,塗青色掛青須的叫青龍。

潮汕賽龍舟,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端午節前後,行駛於榕江下遊的小木船船夫常說,當船夜裏劃至曲溪附近時,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渦打轉的地方,常可隱約聽到陣陣的呼喚聲:

帕啊帕,欠個掠尾師父!

劃呀劃,少了個掌舵師傅!

這聲音是怎麼來的呢?傳說,清代末年,曲溪附近的村莊端午節在榕江賽龍舟,一條停靠在竹林下的烏龍舟張開大口在啖竹葉。

一位清早到河邊挑水的婦女,看見後心驚肉跳,因為她丈夫是這個龍舟的舵手。昨天龍舟初賽,烏龍飛速前進,把所有龍舟都遠遠地拋在後麵。這天要決賽,她預感到烏龍可能要出事。

於是,她趁丈夫尚未起床,便悄悄地把自己與丈夫顏色相同的褲子,換給丈夫。舊俗認為,婦女褲子有穢氣,不能近神靈,丈夫不會給神龍帶走。

在龍舟決賽前,劃烏龍的健兒怕舟速太快不平穩,特意在龍頸上捆上一條長木凳,誰知這如同給龍添足。競賽剛開始,烏龍就像脫韁野馬狂衝向前,越過賽程無法控製,到那水深流急之處,鑽入了榕江水裏。除了那個舵手被拋出江麵外,其餘的連舟帶人都無影無蹤了。

人們議論著,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的褲子,便會隨舟入水,烏龍就會“龍洞入,虎洞出”。由於烏龍入水後欠缺舵手,就隻能進而不能出了,因而有了船夫聽到的呼喚聲。

潮汕的諺語:“紅龍紅彤彤,烏龍鑽入洞”就是由此而來。

潮汕龍舟競渡前,要分別把龍舟劃到他們所奉祀的神廟去拜神,龍首朝廟門,劃進劃退參拜3次,謂“三參燈”,以祈神庇佑平安。賽後還必須演戲酬答龍神,名曰“壓地靈”。

潮汕有些地方在龍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請帖、送“明糖”給附近的各商家,請他們前來觀賞。各商家接到請帖後,要備妥彩標,插於江邊。當龍舟經過時,立即點燃鞭炮,並贈送彩標。受贈人把彩標帶回家轉贈給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

有些地方在龍舟出賽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的小孩在水中進行嬉笑搶奪,稱為“搶龍蛋”。他們在龍舟賽前都進行訓練。競賽時,劃槳壯漢分坐兩邊,中間是擊鼓總指揮,稍前還有一位打鑼的。有些地方還要物色一個10歲至12歲左右的男童“靠龍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