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慶開懷——節日習俗 6.(1 / 2)

喜慶開懷——節日習俗 6.

極富地方特色的元宵習俗

我國的元宵節,是春節以外較為重大的節日。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度裏,各地區的居民歡度元宵節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其中,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如給新嫁女送孩兒燈、偷菜節做白菜宴、放河燈和走老貌、淨街送燈、蕩秋千、迎紫姑、聽香卜吉凶、祭東施娘、龍換酒等。除此之外,元宵節祈福的習俗也很多。

送孩兒燈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至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貴子。如女兒懷孕,則除送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正月十五舉行。

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也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據說誰吃得最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廣東省文昌縣縣民元宵節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這些習俗體現了人們渴求富足與健康的心願。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淨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福州民間有送燈的習俗。每當元宵節臨近,福州的南後街便成了花燈的海洋,古老的建築、川流的人群和鮮豔的花燈融合在一起,將福州人送花燈、鬧元宵的傳統習俗,演繹得淋漓盡致。

對出嫁之女,娘家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送子觀音”燈,第二年如未生育,則送“天賜麟兒”燈、“孩子坐盆”燈,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便送“橘”燈,寓為“焦急”之意。生育後可送“狀元騎馬”燈、“天賜麒麟”燈等,直送到孩子16周歲為止。

在福州自古就有外婆給外孫送燈、親家舅給出嫁的姐姐送燈的習俗。因此,每年的這個時候,南後街的燈市上總是擠滿了白發蒼蒼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