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曆史——起源發展 1.(1 / 2)

悠久曆史——起源發展 1.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的夜晚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自漢代以來,民間就有正月十五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燈節。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正月十五的夜晚,人們要觀燈會、猜燈謎、吃元宵,活動豐富多彩。其時,闔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源於古人以火把驅邪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裏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這一節日習俗。

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的漢明帝時期。因為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漢代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關於元宵節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說是起源於火把節。漢代的民眾習慣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這種習俗自隋代、唐代、宋代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的人數以萬計,活動從第一天黃昏開始,直至第二天天黑才結束。

直到現代,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間地頭或曬穀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關於元宵節的來曆,民間還有一些傳說。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的殘暴,因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哀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了保住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劉襄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係,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