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10.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離開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到宮中。
晉文公命人將柳木做了雙木屐,每天穿在腳上,常常望著它哀歎:“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樹複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複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後,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治國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回報的介子推也是非常懷念。每逢介子推離世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
清明節與寒食節本來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的日子是在冬至後105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唐代時,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天。
據專家考證,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製。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也由此形成了古老的寒食節習俗。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插柳等一係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人們大口呼氣,據說可以泄內火。
大部分地區都有蕩秋千的習慣,山東省濰坊地區的秋千有3種:一種是直秋千;第二種是轉秋千;第三種是翻秋千。
即墨比較重視清明節,這天人們一起床就換上節日服裝。特別是婦女,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就是像舉行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著,然後去打秋千。
秋千蕩得高,意味著生活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你爭我搶,興高采烈地打秋千。這一天,婦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古代清明節習俗有蹴鞠遊戲。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至今我們叫足球。
掃墓是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至唐代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舊時,山東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4碟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香燒紙,灑酒祭奠。
山東省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據說,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上是對祖先的懷念。
多數地區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4天掃墓。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包袱也稱“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
包袱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個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