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寫作 一、對聯知識 1.
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對聯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寫作,必須要做到字數相等,平仄相對,詞語對仗,句法對稱才算合格。如果達不到上述要求,無論多麼華美、多麼時尚的句子,都不能算作傳統意義上的對聯。
一、對聯知識
對聯的起源
對聯(又稱楹聯、楹帖等),是懸掛或粘貼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是用漢語描述客觀事物、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具有詩、詞的某些特點,但比詩、詞更精煉、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它是中國文學藝術中的一種特有的形式,也是漢族文學藝術中獨有的一大藝術特色。
漢族語言不同於其他民族語言,其他民族語言很難作出文字上的兩兩相對和形式工整協調的對聯。漢語文字字形方正,結構優美,音節分明,聲調勻稱。因此,漢字便於形成對句,適合創作對聯。
對聯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它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所欣賞,也日益為國內外漢學家所重視。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傳許多國家和地區。
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十分典雅、精煉、優美。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誌,或抒情寓意,或緬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同時,它又是與書法糅合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互相映襯,更顯出一種神采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作者常用精練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為讀者創造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鬱的各種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思想健康、藝術精巧的聯語,更是經久不衰,耐人品嚐,永放光彩。
許多聯語,不但和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它與詩、詞相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使用的範圍也更為廣泛。
從對聯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廣泛地使用。
我國對聯的形式,其淵源極為久遠。早在先秦時代,就出現了雛形的對句。例如《易經·係辭》中,就有這樣的句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又如《老子》中,亦有類似的句式:“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知,前後相隨。”這些對句(或稱偶句、對仗句),盡管對得還不工整,但對偶形式已開始萌芽。這對以後駢文、律詩和對聯的創作,卻具有淵源關係。
對聯究竟起源何時,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最早出現的是五代孟昶的春聯。據傳,古代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民間在春節時,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五代時,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變為書寫文字的對聯。宋張唐英在《蜀木壽機》中記載:“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相傳,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但這種春聯,在當時還隻是寫在寬約一寸、長約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稱“桃符”。又有人認為,後蜀宮廷題聯,早已成為習慣,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題聯人。
譚嗣同曾考證:劉孝綽(南朝梁文學家)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三妹令姻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複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於門上,這應是我國最早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