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90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研究
探索與思考
作者:張磊 吳利丹
[摘 要] 文章以“90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就業價值取向的現狀以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探究導致“90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樣性的根本原因,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從而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 “90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 張磊,河南科技學院食品學院講師,碩士,河南 新鄉,453003
[中圖分類號] G47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4)03-0079-0003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27萬人,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大學生就業模式的轉變,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意識形態,使得“90後”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價值取向也不斷發生變化。調查研究新形勢下“90後”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把握其變化趨勢,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可以為大學生就業與就業政策的實施及教育實踐提供重要的參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其樹立更為科學的就業價值觀,有效提高社會人才的利用率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90後”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取向選擇現狀及原因
隨著全球經濟的緩慢複蘇,使得各行業間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由於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不斷累積,因而造成當前“90後”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所以他們在就業選擇上就變得更加趨於務實。主要表現在更多畢業生不再盲目選擇“跟隨”考研,而是遵循“先就業、後擇業”的就業理念,就業後再根據需要選擇創業或是考研,這也是“90後”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的一大進步。
“90後”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中薪資報酬等傳統因素雖仍然處於主要地位,但有所下降,相對應的是個人興趣、提高自身能力等時尚因素的逐步提升,但就業地域選擇的城市化、就近化,求穩或不願擔風險的取向仍然普遍存在,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淡化。另外,雖然大約十分之一的“90後”畢業生表示有自主創業的願望,但最後真正選擇自主創業的寥寥無幾。這除了學生自身缺乏自主創業意識外,國家政策支持不夠,社會輿論導向力度不夠,以及高校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宣傳和教育不到位,成為導致“90後”大學生極少選擇自主創業的外部因素。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二、“90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趨勢
(一)職業選擇務實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和發展,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更重視經濟利益。首先,在就業區域選擇上以東部沿海地區大中城市為首選,希望在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獲得更好的經濟待遇,而西部基層單位卻很少有人問津。其次,在職業選擇上“90後”大學生更傾向於公務員、事業單位和三資企業等能夠帶來權力、地位和更多經濟利益的“理想”職位。
(二)追求職業穩定性
“90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對穩定的追求是重要因素之一。表現在就業上就是各級各類公務員考試持續高燒不退,特別是國家機關公務員報考者數量逐年增加,熱門職位的競爭更是達到白熱化,千裏挑一的競爭率屢見不鮮。另外,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因其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也倍受畢業生關注。
(三)傾向地域就近性
相當一部分“90後”大學生更傾向於就近就業。他們遵循著“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很少選擇到外地工作。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更要想盡一切辦法回家鄉就業,基本不考慮異地就業。這種現象主要因為我國長期處於農耕社會而帶來的傳統思想所導致,還有希望依托家鄉的人脈資源,利於以後發展的現實考慮等。
(四)職業選擇心理矛盾性
“90後”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既受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帶有市場經濟和新的各種思潮的痕跡。他們在職業選擇上采取“雙重標準”,從而引發了在擇業標準和擇業行為上的矛盾心理,以及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念上的自主化傾向。這也是我國社會轉型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上的反映和體現。
(五)缺乏個體創業性
許多大學生缺乏創業的決心和勇氣,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創業時受到許多資源瓶頸因素製約,導致大學生創業變得異常困難,使得他們創業積極性不高。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有意從事自主創業的人員約占畢業生總數的10%左右,而最終能真正選擇自主創業的僅有1%。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層次人才,理應成為創業的主力軍,因此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仍有待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