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持續成長動力機製的理論解析及實證研究
經濟縱橫
作者:薑霞
[摘 要] 對集群持續成長動力機製的探討,已成為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核心。文章在總結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著重對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動力機製進行理論闡述,並以武漢東湖高新區為案例,對集群持續成長動力機製的實踐運用進行了實證研究。文章認為,政府促導機製、外部經濟機製、協作共生機製和學習創新機製在打造集群持續競爭優勢、優化集群配套環境、培育集群核心競爭力、提升集群創新能力進而促進產業集群持續成長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武漢東湖高新區;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競爭優勢;動力機製
[作者簡介] 薑霞,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中科院國家民委農業信息技術研究與開發聯合實驗室,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研究,湖北 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 F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4)03-0003-0004
產業集群持續成長問題不僅是國內外集群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日益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集群的持續成長是指集群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低級有序逐漸走向高級有序的不斷變革過程[1]。集群持續成長機製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在核心問題,是驅動產業集群有序發展並獲得持續競爭優勢,進而增強集群係統功能的重要途徑,它對內表現為集群在演進中實現一次次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外表現為相對於其他同類產業集群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2]。因此,對產業集群持續成長動力機製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相關文獻回顧
從生命周期角度探討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動力機製。Tichy G從時間維度考察集群的演進過程,並從集群發展周期論述了促進集群成長的動力機製[3]。Poter把集群的生命周期分為孕育、進化、衰退等幾個階段,並從競爭戰略的角度詮釋了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因素[4]。Ahokangas和Hyry運用演化理論分析了集群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及其機製,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對集群發展過程的研究[5]。郭元源和張明龍等學者根據產業集群成長的生命周期,對各個階段產業集群發展的風險和條件進行了分析,並總結出集群持續成長的影響因子[6](P216~226)。
從內外因互動角度分析集群持續成長機製。Ahokangas和Herd認為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和協同進化的內在機製促進了集群的成長[7]。王成璋、牟紹波構建了集群持續成長的“力學模型”,將集群持續發展視為動力與阻力之間作用的結果,認為動力大於阻力時集群才能持續成長[8]。王聰將市場環境、需求結構以及政府的產業政策及其變化視為集群成長的外部動力,將集群內部的規模經濟效應、集群成員間的技術創新與知識溢出看作是集群持續成長的內部動力[9]。李乃文提出社會網絡的協調信任機製、區域創新係統的創新和學習機製、專業化分工與自我約束機製是促進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內源動力機製[10]。
從資源稟賦角度論述集群持續成長機製。Capello強調學習機製、知識文化交流、良好的信任關係及資源共享對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有促進作用,認為集體學習是企業集群的發展動力之一[11]。牟紹波從創新研發、市場適應、資本規模與文化構建四個方麵提出了集群持續發展的動態核心能力[12]。魏守華以浙江嵊州領帶產業集群為例,對基於社會資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經濟、合作效率、技術創新與擴散四種集群發展的動力機製進行了論述。馮年華提出根植性動力、創新性動力、競合博弈性動力和外部性動力是影響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四個動力機製[14]。
從社會資本角度探討集群持續成長機製。Dajin Peng和Chaoyinig通過調研,發現促進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各參與主體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概念和文化[15]。牟紹波、王成璋認為集群文化是推動集群持續成長的關鍵動力,集群的持續成長有賴於精神文化的柔性約束、製度文化的硬性約束、物質文化的顯性約束整合而成的集群文化的發展[16]。李玉連認為包括企業之間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念與文化因素在內的社會資本對產業集群持續成長具有促進作用[17]。
從複雜科學角度研究集群持續成長機製。Brenner和Greif[18]應用自組織理論來研究產業集群動力機製,認為促進集群超越臨界規模和集群當地共生互動作用是促進產業集群成長的兩大動力。劉恒江和陳繼祥[19]建立了產業集群湧現性的CGP模型,從湧現性的發生條件、機製、規律以及判斷依據四方麵來分析集群發展的動力機製。牟紹波、王成璋[12]認為集群持續成長的過程是集群自組織演化的複雜過程,集群係統與環境之間及集群係統內部各要素、各行為主體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是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動力機製。
縱觀現有文獻,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產業集群持續成長機製進行了積極而富有價值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盡管研究範圍涵蓋廣泛,但對集群持續成長機製的探討仍缺乏係統研究,還未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本文引入武漢東湖高新區的案例,通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來探討產業集群持續成長機製,以期對集群持續成長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二、產業集群持續成長動力機製的理論解析
(一)政府促導機製
產業集群很大程度是由於自發的、偶然的因素而形成的,但由於市場機製的不完善和產業集群的係統缺陷,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很難保證產業集群持續健康成長,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促導。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產業集群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群用短短10年時間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就與印度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密不可分。政府促導機製對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作用機理表現在三個方麵:其一,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在打造完整產業鏈條、培育主導產業、引導產業聚集發展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促使地區經濟實現從靜態比較優勢到動態競爭優勢的飛躍。其二,政府的支持有利於營造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係統化的環境支持,有利於增強集群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擴大集群經濟的開放性,增強集群持續發展的後勁。其三,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引導,對促進集群企業交流合作、提升集群創新能力和推動集群創新體係建設等方麵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外部經濟機製
產業集群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競爭能力,根本上還在於其是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完美結合的一種經濟組織模式。外部經濟機製對產業集群持續成長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兩方麵:一是通過市場容量擴大、要素市場共享和信息技術交流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推動集群成長和發展;二是通過專業化分工帶來的範圍經濟推動集群發展。從集群外部看,由於大量企業在空間內聚集,往往可以通過合作、合資或建立產業聯盟的方式建立一種穩定的協作關係,並共同進行生產、銷售、技術創新等價值活動,進而使整個集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以資源互補和資源共享為基礎的價值鏈群,不僅能夠擴大集群整體規模,而且有利於要素、技術、信息、創新在集群企業間的傳播與應用,降低企業的聚集成本,使企業實現相互合作、相互依賴和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外部規模經濟。從集群內部來看,專業化分工形成的社會分工網絡,能夠把原材料采購、勞動力供應、共同市場建立和運輸成本降低等因素納入到專業化分工體係中,使生產、研發、設計、銷售等環節有效地分離,有利於新企業、新產品、新技術向該地區聚集,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範圍經濟,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