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夏威夷味覺地圖(1 / 2)

夏威夷味覺地圖

到處吃

作者:Little Wave

在夏威夷檀香山,如果你不急著去衝浪和結婚,那麼,每天要走長路的話,就總是為了食物的名義。夏威夷的衝浪手每天入睡前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是:Tomorrowwillbewave。而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客們,那句話則是:Tomorrowwillbefood。

飯盒裏建聯合國,奧巴馬的小餐桌

讓我們端著剛從“RainbowDriveIn”裏買來的這盤夏威夷人最日常的午餐,來翻起海島食情誌的第一頁吧。這個滿是霓虹的路邊簡餐館曾是少年奧巴馬解決五髒廟的地方。夏威夷午餐盤總伴有兩勺亞洲風的米飯,一勺美國風的蛋黃醬通心粉沙拉或者日式土豆沙拉,而肉菜則通常在美國式漢堡肉餅、中國式叉燒、日式炸豬排、菲律賓式春卷、韓式烤牛小排或夏威夷傳統芋葉包豬肉中任選一項,最後佐以韓國泡菜。這份午餐就好像是夏威夷人的身份紙,揭開其多元種族的身世。19世紀後期,當地種植園經濟大發展,來自中、日、韓、菲律賓和葡萄牙等地的勞工,和更早時期登陸的美國大陸傳教士也將家鄉的滋味帶到了海島,讓你打開豐儉隨意的飯盒,眼前就矗立著一個小聯合國。

自公元5世紀就從南太平洋移居到夏威夷的波利尼西亞人的食物,屬於純正的本地菜了。當我在“OnoHawaiianFoods”——坊間人氣最高的夏威夷餐館中,手捧一張寫滿了諸如芋泥漿(Poi)、椰子凍糕(Huapia)、豬肉絲(KaluaPig)、番茄三文魚塊沙拉(LomiSalmon)、牛肉幹(Pipikaula)、茂宜洋蔥(MauiOnion)這些詞彙念起來哇啦哇啦的菜單時,心中並無概念,隻知道這是一餐最富本地風的午餐,價格13.25美元。其中那碗淡紫色的黏稠芋泥漿最桀驁,喜之厭之皆為兩極。本地人習慣將兩指直接蘸一蘸,然後吮吸之……如果這令你發指,那麼還是溫順地將豬肉絲或者鹹魚,加上蘸了稍許海鹽的茂宜洋蔥,一起放到芋泥漿裏蘸一下,再送入口吧。這種改良吃法可能會將芋泥漿的那股餿味轉為一種具挑戰性的刺激異香。

如果上述當地特色菜讓你實在難以消解,Poke則是人見人愛的親民款。最常見的是吞拿魚Poke,即將新鮮的生吞拿魚切成一寸見方,然後用蔥、洋蔥、醬油、醋、麻油和芝麻等涼拌在一起。帶上Poke去野餐是很本地人的做派,經濟亦美味。可以去Kapahulu街上的“Onoseafood”嚐試當地最有腔調的Poke,花5.5美元點一半吞拿一半章魚的Poke,外加米飯和飲料。這完全是一場紅臉吞拿武生和白臉章魚書生在韓國泡菜點綴的米飯舞台上,唱的一出紅白鑼鼓大戲。

如果說傳統夏威夷菜口味過重,不妨去試試改良派的作品吧。上世紀90年代初露頭角的夏威夷創新廚師中,最成功的當屬AlanWong。他們主張用當地特有食材,納取本地多元種族烹調特色,給夏威夷菜賦予時髦的混搭色彩。比如同樣是做Poke,他為本來“裸奔”的吞拿魚做了用一絲絲油炸餛飩皮製成的小禮服;比如明明是夾豬肉或雞肉絲的墨西哥煎餅,他偏生要讓中國叉燒肉遇到莫劄裏拉水牛奶酪;比如那來自紐約赫德遜穀農場的小鵝肝,第一次聽說王廚師要用話梅醬為自己擦身時,恐怕會惶惶然吧?可是人家意大利燴飯都開開心心地接納了中國五香料,小鵝肝還有何話可說呢?更不用說它們就此有機會現身白宮菜單上。奧巴馬在2009年舉辦的白宮有史以來第一次Lu’au(夏威夷結合美食和娛樂的大宴派對)上,王廚師便是特聘主廚。

OMG,我這是在日本嗎?

夏威夷與其說是美國的離島,更像是日本的後花園。夏威夷人口組成中,日裔最多,而來這裏結婚、衝浪、購物、發呆的日本人更是成群結隊。日本以外能找到的最熨胃的日餐,就在此處,一周日餐,亦不會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