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卷首語
4752年前的一天,一個叫伊耆(尚有爭議,有叫“任薑”的說法)的部落首領,帶著嚐過毒草之後的眩暈感,坐到一棵滿是綠油油葉子的樹下稍事休息,架鍋燒水。對了,不得不說的是,此時的人類基本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期,而身為知識淵博的學者、植物學家、畜牧業學家、農學家和中草藥專家的伊耆卻堅持喝開水。於是,關於茶的傳說就這樣在無意中從一鍋開水開始……
好巧不巧,一陣風吹來,伊耆頭頂的樹葉隨風輕擺,有幾片就這樣戲劇化地落入即將燒開的水中。湯水很快飄出沁人心脾的雅香,癡迷於植物學的伊耆嚐試著飲下,味道鮮美,回味悠長,飲後更感神清氣爽,中毒的眩暈感也瞬間全無。伊耆便為這種可解毒的美味綠葉起名為“查”,即為可檢查身體毒素的意思,後才演變為“茶”。
這便是關於茶的最早傳說,伊耆便是人類傳說中的始祖之一——嚐百草的炎帝神農氏。一個充滿中國文化特色的傳說,講述了有著幾千年文化沉澱的瑰寶,這也暗示著,茶在中國曆史長河中,不僅是飲品,更多的是文化……
傳說終歸是傳說,直到公元前3世紀才出現了有關茶葉的文字記載,之後,茶已經非常盛行了。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但飲茶並不等於有了茶文化,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真正推動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是盛唐的文人墨客們,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曆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此時可喻為是茶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從此茶的精神滲透進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這與唐代物質文化的高度文明密切相關。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區域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曆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最為代表的為“一岩一茶”武夷岩茶,同為武夷岩茶,即使是同一品種茶樹,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一些變異。這也是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緣故。
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省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有“茶中之王”的美譽,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中尤以大紅袍譽滿全球。而最為有名的貢茶大紅袍則產自九龍窠有350多年曆史的6棵母樹,其所產的茶葉2002年20克的拍賣價為20.8萬,其每年的產量最多也僅為幾兩。宋代將其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禦茶園”,專門采製貢茶。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今日看來,也同樣養育一方茶。茶,看起來隻是一片樹葉的故事,卻走了幾千年,其中蘊藏著幾千年的曆史與文化,茶早已成為一麵鏡子,鏡中有人、有物、有史、有畫,每一個瞬間每一個剪影,都可以幻化成為一杯濃鬱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