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都督陷害徐真反升(2 / 2)

與此同時,秦廣以營州折衝府右果毅都尉的名義,將徐真孤身涉嫌,渡河救人,又聯合高句麗反抗軍,奪取圖壤城,並成為高句麗民間精神領袖之種種事跡,全數寫入密信,連同那高句麗地形輿圖一起,教人快馬送到了英國公李勣的手中!

此番征遼,李勣乃是總管之中的總管,其愛惜徐真之才,對徐真傾囊相授,早已將徐真視為關門弟子,收到密信之後,當即入行宮求見聖人。

李世民正在處置軍機,收到張儉與高履行奏章之後,不禁眉頭大皺,心想徐真到底年輕氣盛,雖救回了秦廣,卻拖延了府兵征召,與大局有損無益,然聖人素知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之理,又召來司徒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對徐真也是頗有微詞,聖人由是大怒!

正要發文處置徐真,以儆效尤,宦官卻來求告,稱英國公爺李勣求見聖駕,李世民正在氣頭上,本想拒見,然李勣乃今次征遼的主帥,徐真又是他的門生,李世民也隻能壓抑怒氣,將李勣叫了進來。

李勣見長孫無忌和李治都在,心裏頓時猶豫起來,這兩位如今權傾朝野,文武百官紛紛傾向東宮與司徒,若自己維護徐真,說不得要跟這兩位產生矛盾。

然李勣到底是個深諳君心之人,自從裴矩和魏征死後,也就褚遂良敢跟聖上大聲說話,偏偏聖上就喜歡這一套,他李勣沉寂朝堂多年,一向柔和,反給人一種碌碌圓滑之感,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加入諍臣之列吧!

心意既已決,李勣遂將密信奉上,又呈上裝著輿圖的木盒。

李世民將密信讀完之後,眉頭仍舊未得舒展,問李勣道:“既徐真有冤,如何不親自上表,卻遞交密信給徐愛卿?”

雖時隔多年,但李世民不忘舊情,仍舊稱呼李勣為徐姓,私下裏還以世績兄稱之,可見對李勣有多倚重,然則但凡帝皇,無比厭惡朝臣結黨,徐真送密信給李勣,而不上表給自己這個皇上,難不成還擔心我這個皇上不公正麼!

李勣伴君多年,一聽就知曉李世民心意,連忙解釋道:“這徐小子一路上可吃了不少苦,聽說跟高家孩子和張儉有所摩擦,若正經上表,輾轉軍部,奏表還未到聖人手中,說不定就要吃虧了,今日我若不來,聖人是否就要批示下去了?”

李勣既然決定要做敢言直言的諍臣,也不再顧慮朝堂爭鬥,明知高履行乃太子太傅高士廉之子,太子一係的人手,也不惜直言不諱。

李勣本是個有勇有謀的絕世帥才,隻是入了朝堂之後,不得不明哲保身,戾氣和鬥誌也就慢慢沉澱了下來,如今再次執掌全軍,卻是激發了他那年少時的傲氣,不得罪則已,一得罪幹脆全部得罪作罷!

長孫無忌聽了李勣陳述,果然麵色大變,正欲反駁,卻聽李世民哈哈笑了起來。

“某果然沒有看錯,徐愛卿一說要打仗,終於是耐不住性子了,哈哈哈!”

這長孫無忌雖位高權重,然開唐混戰之時卻並不以武功聞達,而以陰謀韜略取勝,並不像李勣和秦叔寶等人一般,曾經與李世民並肩作戰,見李世民如此姿態,知曉李勣占了上風,當即不再說話。

李勣隻能苦笑,心頭卻是暗喜,知曉自己這次算是賭對了。

李世民放下密信,又打開了那長條木盒,將卷軸唰啦攤開,偌大的案幾頓時被占據得滿滿當當!

“這…這果是高句麗的地形輿圖?!!!”李世民見得輿圖上密布標注,山川險要無不指點出來,甚至連泉蓋蘇文的軍隊部署都標注了一部分,不由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久久才拍案讚道。

“得此輿圖,堪比十萬之師也!”

長孫無忌和李治暗自相視一眼,冷汗頓時冒了下來,知曉這次陷害徐真,實在是太過不明智,對高履行和張儉更是極度不滿!

征服高句麗是李世民這位天可汗最後的心願,誰能夠在此事上建立功勳,自然能夠得到聖上格外的垂青。

李世民研究了許久,發現圖上許多標示並不明朗,符號更是怪異生僻,遂問李勣道:“此圖乃徐真孤身入遼東所得,想來他必能熟解此圖吧?這密信上所言,可是費了不少周章啊…”

李勣當即回稟道:“徐小子確實可以解讀此圖,短短一個月,他已經熟諳高句麗語…”

李勣也不需要如何誇讚徐真,這擺在案上的輿圖,就是最好的明證!

果不其然,李世民一手按在輿圖之上,如同將整個高句麗掌控於手中一般,神采奕奕,如同透過這張輿圖,回到了當年征戰四方的時光!

“著各省知悉,讓兵部委任下去,命徐真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節製幽、營二州兵馬,全權督察先鋒軍事,六軍擇吉日開拔,趕赴定州!”

李世民對召喚進來的侍郎官如斯說道,也宣告著遼東之戰,正式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