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自然名勝 1.(1 / 2)

東部自然名勝 1.

我國東部地區位於東亞大陸東緣,太平洋西岸,並包括我國東部和南部的海域。這裏山明水秀,山水不僅延續了生命,山水也產生了文明,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我國東部自然名勝風景區主要有南京鍾山、江西井岡山、縉雲仙都和浙江雪竇山等處,這些自然名勝風景如畫,美麗無限。

金陵毓秀—鍾山

鍾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以鍾山和玄武湖為中心。鍾山風景名勝區蜿蜒起伏,宛如遊龍,包括紫金山、明代城垣、玄武湖,山、湖的連接地帶以及環湖的富貴山、覆舟山和雞籠山等若

幹低丘和城垣、城堡。

其特點是山光與水色齊收,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自鍾山遠眺,玄武湖五洲煙柳,十裏春風,燕雀湖波光牆影,紫霞湖林海明珠,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富貴山、覆舟山和雞籠山秀峰塔影,林木蔥鬱。

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加上匠心獨運的精美建築,使得鍾山風景區成為自然美與人文美緊密結合的上乘佳作。

鍾山位於六朝古都南京的東郊,是南京地區群山之首。古稱金陵山,戰國時楚國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因山有紫色頁岩,遠望山頂,紫雲繚繞,氣象萬千。

鍾山三峰相連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古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

鍾山,在南京既是一座城中的山,又是一座城中之城。集尋古探幽、觀光休閑於一體。人們常將鍾山比作龍頭,其尾拖至鎮江而入海,稱寧鎮山脈是一條巨龍,從東海入江,故曰“神龍見首不見尾”。

鍾山上的樹,與城內的樹就大不一樣,鍾山上的樹值得南京人驕傲,春天的梅花、秋天的楓葉和桂花、常綠的鬆柏、土生土長的榆槐、舶來的石楠,都是南京人常掛在嘴邊的樹木,鍾山周圍因有氣候水土等優越的條件,形成了一片天然茂盛的森林。

鍾山地處北溫帶和亞熱帶的交接之地,為南北植物引種過渡地帶,這裏植物品種豐富,林木繁茂。

鍾山是江蘇南部茅山山脈的餘脈,寧鎮山脈的最高峰。山勢整體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東段向東南方向延伸,止於馬群、麒麟門一帶;西段走向西,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隆起為富貴山、覆舟山和雞籠 山。山勢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龍,故稱“鍾山龍蟠”。

鍾山有3座山峰,呈筆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為寧鎮山脈之最高峰;其東南第二峰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稱天堡山。環山溪流交彙,湖泊眾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負盛名。

自六朝第一位帝王東吳孫權開始,鍾山即成為帝王陵寢及功臣勳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鍾山又是江東佛教聖地。自六朝至近現代,鍾山均為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

鍾山人文景觀眾多,曆代風物薈萃,多處名勝史跡和紀念建築琳琅滿目,錯落有致地掩映在蒼鬆翠柏之中。鍾山是古都南京的驕傲,是古都南京的聖地。

靈穀寺在鍾山風物中是曆史最為悠久的佛寺建築。在六朝時期,鍾山寺宇很多,梵宮刹宇林立,鍾磬之聲相聞。歲月滄桑,曆代迭有興廢,至今僅山左之靈穀寺尤具規模。

特別是靈穀寺中的無量殿形製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為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

鍾山文化遺跡也頗具特色。就碑刻而言,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作畫,大詩人李白作讚,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的寶誌和尚像讚碑,即被後人稱為“三絕碑” ,久負盛名。

原建鍾山獨龍阜,後隨靈穀寺遷往今址。墳頭村附近的陽山碑材,即明成祖朱棣下令開鑿,原擬作為刻製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材,其碑額、碑身、碑座碩大無比,堪稱“絕世碑材”。

玄武湖是鍾山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與鍾山相鄰,山清水秀,相得益彰。它處在南京市玄武門外,湖有五洲,即環洲、櫻洲、梁洲、翠洲和菱洲,風光秀美,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