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自然保護區 2.
生物資源庫——長青
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的漢中市洋縣北部,是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麵積30000公頃。
長青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的洋縣境內,北與陝西省太白林業局為界,東與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壤,南界和西界分別與洋縣華陽、茅坪鎮11個行政村的集體林相鄰。
長青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氣候條件和森林生態環境,為多種動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成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庫”。
已知區內有種子植物豐富,列入《我國瀕危保護植物》紅皮書的有30多種;脊椎動物有近300種,其中獸類60多種,鳥類200多種,兩棲爬行類30餘種,魚類20餘種。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近40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豹、朱鹮、金雕、林麝等;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毛冠鹿、大鯢、血雉、紅腹角雉等。
保護區處於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動植物區係的交彙過渡地帶,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中竹林麵積達20000多公頃,成為秦嶺大熊貓的“天然庇護所”。
被譽為“四大國寶”的大熊貓、羚牛、金絲猴、朱鹮等國寶級珍稀野生動物均有分布,尤其被世界生物學界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在本區廣泛分布。
本區為秦嶺大熊貓的集中分布區,現有大熊貓80餘隻,占秦嶺大熊貓總數的三公之一,保留著一個相對完整和相對穩定的大熊貓繁殖群體,是一處最有價值的大熊貓分布區。
朱鹮也是長青保護區的珍稀動物。朱鹮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兩個翅膀的下側和圓形尾羽的一部分卻閃耀著朱紅色的光輝,顯得淡雅而美麗。由於朱鹮的性格溫順,中國民間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稱為“吉祥之鳥”。
朱鹮對生境的條件要求較高,隻喜歡在高大樹木上棲息和築巢,附近有水田、沼澤可供覓食,天敵又相對較少。晚上在大樹上過夜,白天則到附近的稻田、泥地及清潔的溪流等環境中去覓食。
朱鹮是稀世珍禽,曆史上朱鹮曾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
自從我國在陝西洋縣發現了朱鹮後,就對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 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飼養繁殖方麵,於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來,雛鳥已能順利成活。
長青保護區大地構造位置處於南秦嶺海西至印支褶皺的中部,由一係列東西向褶皺與平行展布的斷裂構成的複式褶皺帶,後被印支期二長花崗岩侵位、吞蝕、破壞,現存的構造格局多呈一些殘缺不全、規模不等的褶皺、斷裂構造。
主要岩石有花崗岩、花崗片麻岩等多種,使地質上稱為“華陽岩基”的主體部分。保護區北高南低,呈斜麵山嶽地況。
由於地球構造運動,流水侵蝕,以及冰川、冰緣風等外營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地質複雜,地形多變,嶺梁縱橫,山高穀深。
長青保護區河流水係位置地處長江流域,區內主要河流是酉水河、湑水河,屬漢江水係一級支流的上源支流。
酉水河發源於保護區北界興隆嶺活人坪南坡酉水穀,由北向南彙入漢江。湑水河在區內流域麵積約18平方千米,區內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組成,水質清純,可直接飲用。
長青保護區處於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錯過渡地區。保護區的北邊有秦嶺主峰太白山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擋了北方寒流的入侵。南邊暖濕氣流沿漢江河穀直達中高山地帶,形成大陸性季風氣候。
季節性變化明顯,全年具有雨熱同季、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氣候及植被的垂直地帶性明顯等特點。氣候隨海拔升高而呈垂直變化,從下往上依次為亞熱帶氣候、暖溫帶氣候、溫帶氣候和寒溫帶氣候。
區內地形複雜,小氣候差異較為明顯。沿山逆上,“十裏不同天,一山有四季”。依據海拔高度增高,氣溫驟降,降水量猛增。
因受基石、降水、溫度、生物、地形等因素影響,長青保護區土壤類型以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為主,土壤濕潤、有機質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