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與研究 1.
古人常常以“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但得跋山涉水或勤奮讀書才可以辦到。其實,我國古代的地理著述極為豐富,對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分析得也很深刻。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山河的典籍有很多,如《詩經》、《禹貢》、《山海經》、《管子》、《漢書·地理誌》、《水經注》、《蠻書》和《徐霞客遊記》等。
它們記載了當時地理環境、動植物、礦產、神話傳說等,既是重要的史地文獻,也是我們了解古代地理知識的寶貴資料。
尋源的奇書《山海經》
在我國古代的典籍中,《山海經》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山海經》的意義在於從生產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從生產中獲得的地理知識,也要應用於社會、國家的經濟建設。
《山海經》中包含著我國古代地理、曆史、神話、動植物等多方麵的內容。它是研究我國古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史料,被稱為“探祖尋源的奇書”。
據史籍記載,黃帝時期,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大山,拔地而起,高與天齊。山上居住著誇父族,他們個個身材高大,力氣超強。
不久,大地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太陽像個大火球,烤得大地龜裂,江湖幹涸,一片荒涼。誇父族全體出動找水抗旱,但江湖幹涸,無水可找。於是,勇敢的誇父首領發誓要把太陽摘下來。
太陽見誇父真發火,也有點心慌,加快速度向西落去。誇父首領拔腿就追。太陽一麵加快滑行,一麵向誇父射出熱力,想阻止他前進。但是,執著的誇父盡管汗如雨注,卻不肯停步。
誇父瞬息間已追了萬裏,追至太陽落下的地方禺穀。太陽眼看無
處可逃,就將所有的熱量一齊向誇父射去。誇父一陣頭暈目眩,眼前金星亂迸,口幹舌焦,雙手不覺軟垂。“不能倒下去!”誇父一麵鼓勵自己,一麵俯身去飲黃河的水,
想喝點水後再捉太陽。哪知他喝幹了黃河,連支流渭水也喝幹,還是感到口渴難忍。
倔強的誇父決心去喝大澤的水,再去和太陽較量。大澤又叫“瀚海”,
是鳥雀們滋生幼兒和更換羽毛的地方。誇父剛走到大澤邊,還沒俯下身來,一陣頭暈,“轟”的一聲,像座大山似的傾倒了。誇父遺憾地看著西沉的太陽,長歎一聲,把手杖奮力向太陽拋去,閉上了眼睛。隨即,他的身軀立即化作誇父山。
第二天早晨,太陽神氣活現地從東方再次升起,一看到誇父,也不由暗暗欽佩誇父的勇氣。說也奇怪,經太陽光一照,誇父的手杖竟化成一片桃林,滿樹掛著碩大的果實。
誇父死了,他並沒捉住太陽。可是天帝被他的犧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從此,他的部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誇父的後代子孫居住在誇父山下,生活非常幸福。
記載這個故事的史籍就是《山海經》,名為“誇父逐日”。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神話故事,表現了遠古人們意誌堅決,不畏艱難的勇氣。同時,這個故事也包含了遠古時期人們對大地的認識。
在現代人看來,大地是球形的,時刻都在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根本不會落入地球,更何況向西遷移,不是被高山擋住,而是到了地球的另一邊。
但對遠古時期誇父族這樣的一個內陸部族來說,大地是球形的, 地球繞太陽運轉以及我國西北部的地理狀況,他們一無所知。
他們最多可能從靠近黃海、渤海的部族那裏知道:東麵,就是大海,太陽從海中升起。至於西麵走到盡頭,則是太陽落下的禺穀這個地方。
其實,《山海經》中的很多記載,與其說它是一部神話故事集,不如說它記錄著可以考實的地理知識。
《山海經》相傳為唐虞時期大禹、伯益所作,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此書從形式到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盡管雜有神話但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候的《禹貢》更為豐富。它以神話的形式描述了我國有記載曆史上最早的山川形勝的係統分類。比如其中的《五藏山經》以山為綱,分東、西、南、北、中5個山係,分敘時包含有很多地理知識。
《東山經》包括今山東省及蘇皖北境。總共有46座山,連綿9430千米。
《南山經》東起浙江省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省南
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大大小小總共40座,8290千米。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總共77座山,8756千米。
《北山經》中記述的群山,位於今寧夏、新疆、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省區及蒙古國境內,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山的具體位置可以確定。綿延11665千米。